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WSN)、ZigBee、传感器网络与检测等相关技术及其使用的协议的基础上,基于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相关标准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从而对物联网技术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邓悦 《软件》2022,(7):172-175
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到来,关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日益增多,在物联网(IoT)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但由于WSN包含多种不同种类的技术的特点,导致我国学者们在进行WSN的相关研究时,更加关注于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关于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总体研究相对空白,使得人们缺乏对WSN技术的整体认识,对学术研究的深度化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面向Io T的WSN所涵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类,并分别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后续WSN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传宁  张雪 《福建电脑》2010,26(12):39-41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据估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将会是互联网的30倍之多.本文分别从国际通用定义、欧盟定义及我国定义给出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对物联网技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智能和纳米技术,以及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张鑫  杨晓元  朱率率  杨海滨 《计算机应用》2016,36(11):3108-3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中的移动节点缺乏可信性验证,提出一种物联网(IoT)环境下移动节点可信接入认证协议。传感器网络中移动汇聚节点(Sink节点)同传感器节点在进行认证时,传感器节点和移动节点之间完成相互身份验证和密钥协商。传感器节点同时完成对移动节点的平台可信性验证。认证机制基于可信计算技术,给出了接入认证的具体步骤,整个过程中无需基站的参与。在认证时利用移动节点的预存的假名和对应公私钥实现移动节点的匿名性,并在CK(Canetti-Krawczyk)模型下给出了安全证明。在计算开销方面与同类移动节点认证接入方案相比,该协议快速认证的特点更适合物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5.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而备受关注。科学地对现存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自治技术进行梳理与综述,对物联网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意义重大。然而,学术界目前大多数综述只聚焦于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技术,缺乏基于数能一体化传输技术的WSNs能量自治研究的相关阐述。为此,首先详细综述了现存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自治技术,并按照能量自治手段的差异,将其分为被动式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收割技术以及数能一体化传输供能技术三类。随后,基于数能一体化传输技术提出了数能一体化能量自治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模型,并从网络协议体系以及能量管理层面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此外,阐述了数能一体化能量自治无线传感器网络存在的机遇,同时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对数能一体化能量自治无线传感器网络未来可行研究方向进行了预判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地震微观前兆预报网络系统设计的一整套详细方案,包括地震模型、基岩传感器网络和数据融合、信号处理技术和网络系统设计。本文介绍传感器网络和智能数据融合技术,包括:(1)无线传感器网络;(2)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3)多平台多传感器目标跟踪解耦相关算法;(4)传感器网络中合作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5)传感器网络中分布目标的分类和跟踪。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电脑》2021,(1):194-196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关键,其能通过调整固定装置的参数检查外部传感器,实现无线网络环境的有效保护,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本文在阐述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基础上,就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要点展开分析,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期望能进一步提升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进而在优化物联网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出发,扼要介绍与物联网相关的CPS、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下一代网络等应用,并举例说明物联网在智能电网、煤炭行业、上海2010世博会和西安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方面的最新应用情况,并指出物联网对今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依托于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可实现有效融合,并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海上船舶信息无线传感器网络成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为船舶航行提供正确的导航定位,而且可以为船舶提供有效的海洋气象预报。基于此,从物联网技术对船舶无线传感器的现实意义入手,探讨了无线传感器在船舶上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具体的应用技术,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传感器网应用展望 1.种类繁多的传感器 2.传感器网络的一般配置 3.传感器网工作原理 4.案例:建筑物管理(设备管理) 5.案例:建筑结构检测 6.灾难防御(水位监测)  相似文献   

11.
小物联网多屏互动技术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梳理当前多屏互动领域的各种技术体系和应用类型,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展望和预示。从分析物联网人手.将物联网视为多屏互动的前提,在联网的基础上发展各种通信技术,使得多个屏幕(如PC、手持智能设备、电视、平板电脑等)能够互联互通与交互。AirPlay、DLNA和Miracast等技术体系和闪联、e家佳分别叙述,并首次归纳出桥接和复播2种多屏互动的主要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车联网(IoV)作为一种应用于道路交通环境的特殊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被认为是物联网中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实时准确地获取车辆自身的位置信息,是车联网技术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提出了车联网定位方法与机制,介绍了无线自组织网络定位技术的基础理论,对比分析了适合车联网中车辆定位的理论与算法,指出了车联网定位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描述了一个互联网舆情搜索分析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法。系统采用互联网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雅虎等)、RSS技术、网页信息结构化抽取等技术实现了对互联网敏感信息发现以及网络舆情信息的搜索分析。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技术,正在引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重大变革。车联网作为物联网的典型应用,也正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车联网与物联网的关系,介绍了车联网的系统架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车联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宽带网络的普及,点对点(P2P)和点对服务器和点技术(P2sP)应用越来越受用户欢迎,但这类应用占用大量网络带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络的流量模型,使原来流畅的网络变得越来越拥塞。为进行识别并限制其流量,介绍了P2P相关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流量识别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典型的流量识别技术,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通信网络向宽带、融合IP化发展,带动IPTV应用迅猛发展。基于现有网络融合的IPTV组播技术,分析固网在应用层、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和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DSLAM)组播方式和移动组播技术实现IPTV组播差异。指出IPv6组播技术成为Internet组通信的一种高效解决方案,是下一代网络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IPTV提供了更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近年来人们广泛关注的物联网,分析讨论了制约物联网发展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融合与智能技术,以及云计算等。这些技术将对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乃至人类生活、工业发展、科技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DVB-RCS标准的卫星链路IP适配技术是卫星因特网协议(IPoS)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它主要解决IP互通在卫星子网和非卫星子网(有线网络)之间的透明互操作。对卫星链路IP适配技术的相关技术:PEP、IP分组传输、分割和重组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项目中进行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设计一种家用,对多种人体生理数据进行监测的监护系统。提出一种以MSP430微控制器为处理核心,以CC2540低功耗蓝牙4.0为无线数据传输的设计方案,包括工作原理、硬件设计和软件的设计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可靠地采集并监测用户的ECG(心电图)、PPG(血氧波形图)、心率、spO2(血氧饱合度)、体温及血压数据,能与智能手机通讯并上传数据到远端的监护中心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诊断。本系统为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系统在远程医疗健康监护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套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乘客的生物特征取代身份证信息,以2.4 GHz射频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无线信息感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框架的实名制售检票解决方案。系统采用无源RFID标签为车票载体,通过装有RFID读写器的闸机对车票及其对应的乘客身份信息实现主动感知。为降低现有算法人脸检测及识别的时间,满足大批乘客检票实时性要求,改进了Viola-Jones算法以提高人脸检测速度,提出了基于OGA的改进Fisher脸方法对图像向量进行降维,并对特征空间进行优化以提高人脸识别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实名制票务系统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通过实例说明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