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市某医院婴儿室发生一起吃严重污染牛奶引起的婴儿食物中毒。从病婴及牛奶中分离出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是一起混合型细菌感染的严重食物中毒事故。婴儿发病率为100%(36/36)。实验证明,所分离的汤卜逊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及奇异变形杆菌均有毒力,可以认为是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这类情况,过去国内外文献不多见。兹将发生经过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21日××铁路配件厂职工食堂发生20人食物中毒,经本站微生物检验科检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该菌是近年来才发现和认定的肠道致病菌,在日本等国已列为食物中毒致病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流行病学调查该食堂8月21日晚饭就餐人数为38人,发病20人,发病率为52.63%,晚饭主米为大米饭,付食为油炸海杂鱼、烧茄子、炒青椒等。  相似文献   

3.
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次食物中毒中毒原因及可疑食物污染来源.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并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共发生病例48例,症状主要为腹痛(100%)、腹泻(85%)、发热(40%)等.潜伏 期中位数为25 h,进食白切鸡是危险因素(OR=6.0,95% CI:2.0~17),且与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x2趋势=4.5,P=0.03).白切鸡及病例粪便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 进食被嗜水气单胞菌污染的白切鸡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农村游厨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溶藻弧菌引起暴发型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 ,对分离的可疑菌进行了培养、鉴定、动物毒力实验及ST毒素测定 ,结果显示分离菌为溶藻弧菌 ,该菌对小白鼠的LD50 为 3× 10 7CFU g鼠体重 ,存在ST毒素 ,证明这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为溶藻弧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9年6月苏州市某幼儿园食物中毒的原因,了解病原菌的基因分型和耐药谱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查阅医院就诊记录、餐厅订餐记录等主动搜索病例,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分离培养,质谱快速鉴定,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生化鉴定进行鉴定分析,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基因分型,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共搜索到17位病例(包括确诊病例4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均无头痛、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6月20日中餐为可疑餐次,此外无其他共同饮食史。现场共采集47份样本(包括菜品、环境样本和肛拭子),其中4份学生肛拭子检出类志贺邻单胞菌。PFGE分型结果显示其中3株菌100%同源,属于同一型别,另一株菌与其差异较大,属于不同型别。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分析显示,3株菌(同一型别)除对氨苄西林耐药外还对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噁唑耐药,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另1株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它抗生素均敏感。结论此次事件很可能是一起由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且可能来源于不同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一起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水、鱼类、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类肠道中发现,能引起人的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国内比较少见,下面分析一起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一起爆发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研究席培华达娃卓玛幸卫斌青海省卫生防疫站(810000)1994年8月18日门源县青石咀镇红牙合村,因集体食用牛肉而发生1300余人食物中毒。经青海省卫生防疫站实验室诊断为圣保罗沙门氏菌所致。系青海省第2起圣保罗沙门氏菌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11株食物中毒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耐药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方法 依据GB4789.10-2016对甲、乙饭店留样食品、餐具及厨师手涂抹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基因mecA、vanA与毒力基因sea、seb、sec、sed、see;纸片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甲、乙饭店留样食品、餐具涂抹及厨师手涂抹样品共检出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mecA、vanA与毒力基因sea、seb、sec、sed、see均未检出;青霉素100%耐药,四环素、氯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7.3%、9.09%,未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PFGE分型显示:甲饭店餐具涂抹菌株、手涂抹菌株、乙饭店所有菌株为3种带型。 结论 甲乙饭店分别为两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皆为携带菌株的厨师污染餐具及食品引起,菌株具有较高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1990年8月28日,我市某招待所招待90名运动员食宿,其中88人食用过中毒餐次的7菜1汤,食后最短2小时30分钟,最长11个小时发病。发病率为46.6%。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其次是发烧、呕吐;分别占发病人数的100%、95.1%、46.3%、31.7%。对7菜1汤的剩余部分及2份中毒者大便和2份容器涂抹样进行了细菌检验,从排  相似文献   

10.
《江西食品工业》2012,(2):61-62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1、定义:国家标准(GB14938)中界定了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常呈群体性爆发,其种类多,病因复杂,但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潜伏期较短,一般为0.5-24小时。(2)中毒病人均有大致相同的临床症状。(3)发病和吃某种食品有关。(4)发病率高,人与人之间不传染。3、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食入被病原菌或其它有毒代谢产物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肠胃类为主要中毒症状的疾病。如:沙门氏菌中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等。  相似文献   

11.
一起嗜水气单胞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冯海青,董胜前,王兆富连云港市连云区卫生防疫站(222046)贺天笙连云港市卫生防疫站(222003)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是近年来医学和兽医学面临的新问题。可引起人和家畜多种严重的传染病。据报道:〔1〕嗜水气单胞菌是其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对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期间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家湾镇)卫生院收治的因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验(利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检测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等方法,对引起中毒的原因进行分析,避免再次发生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结果:经过检测发现,食盐及面条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比较高,洗胃后的呕吐物亚硝酸盐含量要明显低于洗胃前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判断为此次中毒是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结论:餐饮人员应严格使用亚硝酸盐,强化培训及监督管理,避免出现因误食和过量摄入亚硝酸盐所引起的中毒事件,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2019年7月28日,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相关部门的报告,辖区内某乡镇卫生院发现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且中毒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头晕、呕吐及皮肤发绀等临床症状。就诊医生第一时间通过相关程序进行上报。市疾控中心接到通知后,立即成立事件处置小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1999年 6月 ,我区发生一起因食用烧鸡引起的食物中毒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证实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鉴于变形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要确认为食物中毒病原菌 ,必须对该菌作出系统的鉴定 ,包括同源性实验 ,感染菌数及感染性试验。现将系统鉴定报告如下。1 流行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一起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的初筛, 根据荧光定量PCR初筛的提示结果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 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质谱和生化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分析。结果 从5份食物中毒患者粪便中分离到5株携带肠毒素基因cpe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 并且这5株菌的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为携带肠毒素基因cpe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 PFGE结果提示5株菌可能有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16.
2001年9月21日,新汶矿业集团公司禹村矿宿舍发生一起食物中毒,有7人发病,经调查是误食过量亚硝酸盐所致。1 中毒经过 9月21日晚6时10分,禹村矿医院急诊科有一5岁男孩就诊,病人头痛、头晕、口唇青紫、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约250ml。6时20分,又有一3岁男孩就诊,病人脸色发青、口唇四肢发紫、  相似文献   

17.
一起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徐永范,张国明浙江省奉化市卫生防疫站(315500)织纹螺食物中毒在沿海地区偶有发生。我市于1991年7月8日发生一起织纹螺食物中毒,发病5人,死亡3人。1流行病学调查1.1饮食史本起织纹螺食物中毒发生在我市桐照乡西风渔业村林...  相似文献   

18.
冉艳  张运依 《食品安全导刊》2023,(13):95-97+101
目的:分析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检验结果并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采集到的100例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样本,对微生物类型及占比、食物中毒季节分布进行统计,对比选择性平板直接分离培养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快速检测的结果差异。结果:100例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占比显著高于其他致病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食物中毒季节分布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R快速检测的总检出率高于选择性平板直接分离培养鉴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且夏季高发,PCR快速检测的结果较选择性平板直接分离培养鉴定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9.
1 经过 1999年5月24日下午,莒县卫生防疫站接到县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电告,莒县陵阳、长岭等镇部分村民因食用熟猪肉引起中毒。县防疫站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其经过是:1999年5月21日,莒县长岭镇小岭村个体肉食加工户明某,从个体肉食批发商刘某、赵某处购买新鲜生猪喉头肉(均未摘除甲状腺)一批,而此肉是刘、赵于5月18日,从莒南县生化制药厂购进的制药下脚料,明某于5月21日出售。村民食用后2~4天,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16年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做好毒蕈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对云南省1985年-2000年毒蕈引直的食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16年间全省共发生毒蕈食物中毒378起,中毒2330人,死亡326人,病死率13.90%,年均死亡20.4人,毒蕈食物中毒常年均有发生,夏秋季为多,一家一户零星发生居首,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其中中毒占同期全部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的25.37%、4.38%和52.16%,误食有毒牛肝蕈引起的中毒占6.88%,未能鉴定毒蕈种类的蕈引起的中毒占85.71%。根据16年毒蕈引起的食品中毒分析,我们认为应尽快研究出简易,可行的化学检验方法。对生产经营食用蕈的宾馆,饭店,企业推荐可食种类,食用蕈的专业生产,经营单位宜聘专业蕈类鉴定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