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子商务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了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探讨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和合肥加入长三角,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特别是以合肥为中心和代表的皖江城市组团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合肥未来产业发展特征决定其具备了面向全国、全球的物流业发展需求。分析产业转移给合肥物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合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物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市会展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从行业发展规模、应用层次和服务流程三个层面对上海会展物流业进行剖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从本土会展物流企业竞争力、会展物流运作模式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归纳上海物流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动因分析。从会展物流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上海市形成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现代会展物流产业,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关系出发,论述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所具备的条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已清晰,这就是要在廿一世纪前期把上海建成远东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它应具备哪些人才条件,已成为众目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综观分析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人才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三中心要求的人才是“国际通用型人才”。文章提出了它的基本特点;设计了它的结构;详细分析了其中主体圈人才,辅助圈人才的范围、特征及具体条件;强调了复合型人才是国际通用型人才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力量。文章最后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对开发和造就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途径提出几点看法,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上海物流基地建设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流基地对国民经济运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效率和加快物流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上海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上海已建、在建以及规划建设的物流基地的基本情况;在对上海物流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规划提出了对上海物流基地建设的建议,强调了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指出要特别重视物流基地的选址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入世后中国物流业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并进一步提出上海构建现代物流中心的战略研究,从区位优势、面临入世后的挑战,以及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战略构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建设现代物中心的指导思想和5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在定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基础上,运用种群演化原理,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的基本假设,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定量模型,定性、定量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两子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是互利共生种群;二者同步演化,在出现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制造业种群和物流业种群在种群密度上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制造业种群密度增加,会增加物流业种群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业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物流业效率较低,上中下游地区物流业发展不均衡,下游地区物流业效率较高,中上游地区物流业效率滞后,还有极大的改进空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业效率值存在逐年增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整体上,技术效率变动是影响总效率变动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效率的对策建议,包括推动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区域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基于2007,2012,2017年中原城市群市级数据,借助ArcGIS平台,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测算30个地级市物流业发展水平和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GWR模型探究了物流业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市域间物流业发展水平差距有缩小趋势,并随着时间演化推移呈"东北—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开放实验室研制成功的小功率微波烧结陶瓷的实验装置,对微渡加热陶瓷棒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起一个变物性,变内热源的二维传热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计算。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利用本模型可求出不同物性参数和尺寸的陶瓷材料在不同微波加热功率下的升温速率和温度场的变化,为控制微波烧结陶瓷的温度及热应力提供了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设计时速快,变形控制要求高。由于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混凝土材料的特性,混凝土拱桥在运营过程中会出现下挠变形,直接影响轨道线形和行车安全。为保障沪昆客运专线北盘江大桥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对其建立自动化变形观测系统,分析其变形和温度数据的变化规律,结合拟合分析方法,确定温度和变形的影响系数,研究实测数据中徐变和温度效应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相比,本系统的观测精度和有效性满足要求;桥面线形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敏感,在低温时,不均匀沉降差值大,桥面线形相对不平顺,随着温度升高,沉降差值减小,桥面线形逐渐趋于平顺;通过建立的拟合计算徐变分析方法得到其相对徐变变形,与规范理论值相差约6%,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上海市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职生成就归因、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普遍,并且较为严重,具体体现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行为不当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低落得分最高,之后依次为成就感低及行为不当;(2)高职生的学习倦怠存在年级、性别和家庭经济地位上的差异;(3)高职生成就归因与自尊、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市的年气象数据为计算依据,综合考虑了太阳辐照、水温、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忽略夜间损失的情况下,以天为单位,对太阳能热水系统及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连续加热模式下的年运行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研究了两种系统在上海地区的应用潜力及节能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较高的年平均综合效率,同时具有较短的静态回收周期;光伏光热系统一年中仅在7月、9月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铁车厢内的温差变化较大,导致地铁的空调器件经常损坏.采用模糊比例、积分和微分(PID)自整定控制的方法来降低车厢内温度的波动性,使用Matlab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消除多时相遥感影像图像差异的重要性,在地表实测数据的支持下,分析了多时相热红外遥感影像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方法,采用了辐射一致化和初温一致化2个步骤对图像进行处理,并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消除不同成像条件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为城市空间热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和剖面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的扩展对城市热场的年变化幅度有放大作用;上海城市热中心并不在市中心,而位于能耗大、热源强度高的工业区.城市能耗和下垫面性质差异是影响城市热场差异的主导因素;通过剖面分析城区热场的细部结构,反映出城中心区亮温差异有正在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上海地铁9号线夏天空调制冷情况不理想的现实,提出了一种模糊控制的方法.将车内外温差和车内外温差变化率作为输入信号,将地铁空调温度控制挡作为输出信号,对车内温度合理地控制,使得人们乘坐地铁时的舒适性得到提高,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流配送在现代绎济中具有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和提高物流行业综合优势的特殊作用.我国物流配送近年发展很快,但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不高、专业化水平落后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实现标准化管理是我国发展物流配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水平地层冻结法在上海地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地铁四号线修复工程中采用水平冻结法进行修复段隧道和已建完好隧道之间的暗挖贯通施工,取得圆满成功。利用基于“一线总线”的冻结法温度监测系统进行现场实时监测。并依据监测数据,判别了冻结管是否漏盐水以及完好隧道段冻土壁的封水效果,得出了冻土壁温度场形成规律,计算出积极冻结期结束时间,分析了各施工工序对冻土墙温度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判断冻土壁特征的重要指标。通过合理布置温度监测点,采用信息化温度监测手段,掌握冻结壁发展的规律,可确保冻结法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0.
空调运行模式对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建筑热环境模拟工具DeST对上海地区某一住宅建筑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空调运行模式的各因素对住宅采暖空调能耗影响的数量关系,并得出了在敏感性上,容忍温度强于空调控制温度,室内人员作息对耗冷量有一定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