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初唐时期,在诗学理论方面出现了《笔札华梁》、《文笔式》、《诗髓脑》、《唐朝新定诗格》等诗学著述,这些诗学著述很少阐述高深的理论,而是以指导诗人提高创作技巧为主,并解决了律体定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促使诗歌律化进程基本达到完备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千年来人们将陈子昂《修竹篇》诗序概括为“兴寄”说,认为这是一种“借复古以革新”的理论。其实,这段话只能概括为“道弊”说。陈子昂站在“风雅”之道的立场上指斥晋宋齐梁五百年文章“道弊”,实质上是用诗歌政治工具否定诗歌的自觉发展,因此,“道弊”说是一种借复古以倒退复辟的理论,作为一种复古理论,陈子昂只是呼应了唐太宗的“怀古”说,生前没有产生影响,在其死后一百多年才由韩愈等人无限被高奉为教主,并由此而导致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衰亡。  相似文献   

3.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具有极强魅力的歌行体诗歌,其诗学渊源与唐寅其人、其事、其诗密切相关。 曹雪芹继承与发展了唐寅身上的文人意识与诗学传统,并使诗歌的诗学功能与小说叙事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作为 一个例子,本文就是要探讨文化承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歌多义的解读,中国古代学者早有所提及,但是将诗歌的多义性视为一种理论范畴来探究,则是伴随着西方语义学的出现而逐渐兴起的。朱自清《诗多义举例》正是在燕卜荪诗学理论的影响下而写成的对中国古典诗歌多义特征进行分析的一篇专论。其中,他既借镜燕卜荪的语义分析,又赓续中国古典文论的文本考据以完成对其的转换,实现了西方现代文论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成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质的当代文学理论,而这对于当今学者在面对西方文论时如何做到借“石”攻“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他的诗深思相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至此,“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歌呈现出“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和其鲜明的时代个性,展示了盛唐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充分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宏伟气势和盛大气象。从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歌的发展情况来探讨盛唐诗歌“吟咏性情”的成因及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和王阊运分别为晚清宗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学对象的选择和诗歌功用的看法上有较大差异,但在诗歌创作方法的理论建构、《文选》经典地位的接受和唐宋诗歌的批评等方面则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诗学思想之异同,不仅反映出传统诗歌领域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关联,同时亦再现古典诗歌功用之争,即治世还是治心、政治教化还是言情审美。  相似文献   

8.
艾兹拉.庞德,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派诗歌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他对意象的兴趣和研究,与中国古典诗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五四”时期胡适的诗学主张与创作正是中国新诗潮流的起源,而他的诸多诗学理论却是受到了庞德及意想派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庞德和胡适的诗学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论述,探讨了庞德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诗的兴起与开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形成意境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对诗歌意象进行艺术的组合.从意象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古典诗歌意象的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衬托式等四种组合方式,这对于继承和发展诗学理论、把握诗歌审美意境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嘉道年间的诗论家潘德舆企图以文章挽回世运,变革当时的浮靡文风,有《养一斋诗话》传世。他的诗学思想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学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重视《诗经》以及诗品和人品的关系,他非常推重白居易的乐府诗,认为白居易的诗歌不止通俗浅率。但是由于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与白居易有所区别,他扬弃了白居易思想中佛禅思想的部分,批判了白居易《长恨歌》一类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运动冲破了传统文学的窠臼,在西学东进的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新诗在激烈的论争和创作实践中不断进行着调整,由于新诗主张和标准的差异,新诗的含义在具体的内涵上却没有一致的看法。卞之琳对现代诗的探索和创作,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西诗学影响下新诗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中西山水田园诗在赞美自然、愉悦自然、表现个人际遇、思考人生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山水田园诗在主题上往往侧重于政治和历史,与偏重于宗教和爱情的西方自然诗形成鲜明对照。单就田园诗而言,中国展示出一幅浓郁的农家风情画卷,而西方则呈现出浪漫的田园牧歌情调。  相似文献   

13.
论文评述了道教在古代小说和李白诗歌中的渗透以及道经中的文学作品,从而展现出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文学都具有诗化特征。新诗是传统诗歌的现代形态,推动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是迫切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意象"生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体验。而"花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花"美丽的表象经过诗人词客主观的情感关照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纷纷借"花"抒发情志,寄寓对生命的深切体悟。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花"的描写,体现了中国人心灵深处人与自然交感互融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本文拟从古典诗词中的"花意象"探查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研究界过分强调了外国诗对穆旦诗歌的影响而忽视了他对中国新诗资源的融合与超越。具体表现之一是缺乏穆旦与本土诗人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穆旦生命历程、诗歌理论和典型作品的分析,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具体地论证穆旦对中国新诗本土资源的融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创新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词教学中的赏析审美原则,首先应有一个知人论世、具体分析的历史唯物观.就诗词赏析的方法来说,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同时,还要随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主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将具体作品放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透视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阅历,细心透彻研读作品;通观整个文学领域、文学体裁和文学特征,准确把握作品;用灵活变换的角度去审视、感悟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扇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有特色的器物文化。对中国扇文化作了初探,就扇子的源流及形制、扇与书画、与诗赋、与歌舞戏剧及其它等五个方面作阐述。  相似文献   

20.
悲剧诗人总是强烈地渴望和寻找着灵魂的归宿和精神家园,当他在西方遇到了宗教的欢迎时,到中国一定会受到伦理观念的热情款待。当他在这种欢迎和款待的温馨气氛中陶醉时,他就变换了自己的角色而不再是悲剧诗人了。自儒家的伦理观念在中国美学史和思想史上开始显现威严时,中国艺术也就开始书写自己“温柔敦厚”的历史了。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美学史的主导思想这一事实出发,分别以诗、戏剧、小说以及其它表现型艺术(音乐、舞蹈、绘画)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思想(儒主道辅)导致中国艺术的悲剧精神的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