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4):97-100
作为一部以抗战革命和建国后十七年历史为创作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故人》这部作品中有两种突出的女性人物形象。第一种是在革命/集体叙述话语书写下的女性人物,具有时代普遍性,在反映时代政治话语的同时,自我个性是被缩小、同化的,但是最后一篇小说《故人》中的李冰如,她是以自我爱情为主要行为方向,具有新型女性所追求的自我情感价值的取向。这两种叙述风格一方面反映了作者遵循为工农兵创作的艺术创作标准,一方面他也有自我的现代艺术价值追求取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9)
《红岩》作为十七年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革命历史叙事的文本,在迎合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抗这种意识形态的因素。文本通过刘思扬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革命历史中知识分子尴尬的人生处境。我们也从中窥探到作者深层的创作心理以及宏大叙事中个人叙事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6):67-69
中世纪德语文学中的笑话(Schwank),亦称作滑稽戏、滑稽剧,与现代通俗意义上的"笑话"不同。虽然笑话同大部分中世纪德语文学一样常被人遗忘,但无论是德语文学第一部笑话集《阿米斯牧师》,还是其"继承者"、被视作"小说"文学体裁开端的《蒂尔·欧伦施皮格尔》,均在德语文学的长河中散发持久的醇香,对后来德语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
<正>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歌剧《黑桃皇后》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成功的歌剧之一。它取材于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的同名小说,是柴科夫斯基与其弟弟共同创作完成的。其弟弟改编歌剧脚本,柴科夫斯基谱曲,创作于1890年,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音乐悲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6):20-21
在十七年文学"战歌"和"颂歌"的主流创作中,宗璞的《红豆》是为数不多的有关人情与人性书写的作品。小说婉曲动人的笔调和绵密细柔的景物描写,以及独特的女性意识成就了这一篇有关人情与人性书写的佳作。无论是雪花还是那两粒红豆,都饱含主人公深深的情感,情景交融,是《红豆》的重要创作方法,景物描写,亦为小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小说中景和物的描写还使人物的情感有了节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说叙述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31)
威廉姆·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烧马棚》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美国内战后南方白人农民阿伯纳一家的生活经历。父亲总是烧地主家的马棚,而让一家人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语气是作者对他所创作的人物等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各种因素如人物、意象、象征等的选择而体现出来。本文将采取新批评派"细读文本"的方法分析能体现作者语气的各种因素、探讨作者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态度。笔者通过分析小说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显著意象和火的象征发现作者在行文时采取了讽刺的语气对儿子表示出同情。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3)
王安忆作为现代女性意识极强的一位优秀作家,其在小说作品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了较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梁永安说过的一样:"王安忆是属于那种难以"追踪"的作家,她所创作小说作品题材山重水复,常人无法看清她的下一个里程"。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通过以家常生活作为重要载体,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手法,又融入了自身创新意识,合理寻找到了工笔与写意之间的独特平衡点,能够让广大读者感受到其小说文学世界中的意境之美。本文现从结构特色、叙述特色、语言特色角度出发,对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展开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
《一根水做的绳子》是鬼子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不同于"瓦城三部曲"等鬼子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冷峻、鬼魅"的创作风格,小说以阿香和李貌的坎坷爱情为主线,其小说情节之绵密,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刻画之细腻,可见鬼子在这部作品中的转型实验,这部小说在看似"俗套"的故事模式下借助"爱情"这一中心隐喻承载着同样的社会性命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天使》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反映时代的小说。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1898-1947)的代表著,作品充满清新的气息。"新感觉派"诞生于日本的20世纪初期,受其影响,在日本文坛掀起了反传统树新风的文学潮流。横光利一被喻为"新感觉派"的灵魂和心脏。他开创了一条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4)
纳博科夫(即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因受到其自身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在纳博科夫的文学作品中常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文学表达方式和方法等内容的融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文学作品中欧洲文学(尤指俄罗斯文学)与美国文学艺术特征的结合。小说《普宁》是纳博科夫1958年的作品,小说中讲述了流亡的俄国老教授普宁在美国一所学院的任教过程。本文通过对小说《普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纳博科夫在文学进行创作活动中对于俄罗斯式现实主义和美国式后现代主义两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展示其在文学艺术继承方面与文学艺术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