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9):234-235
赛义德基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与论证,揭露出在西方帝国主义背后隐藏的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西方基于"东方主义"竭尽全力地建构中国"他者"形象,其意图无非是想通过这一主观臆想的形象对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进行瓦解,希冀树立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来挽救东方。因此,在"他者"形象对本土文化体系的冲击及挑战情况下,走出"他者"窘境,提升中国文化自觉性便迫在眉睫,这也无疑是促进中国文化自觉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7):6-8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宾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塑造了一系列"他者"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作者在当时强大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作用下建构起来的,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背景来解析《鲁宾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的他者形象,以期得出深藏在这些"他者"建构后面的话语系统,以此来反思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和不同于自身文化时应有的态度和立场,以及我们该如何建构自身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向西方世界呈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香格里拉"。本文试图借助他者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指出该文本中乌托邦外壳下的失语的他者的表现,同时借助他者的镜像分析作者对自我的言说,并找出异国文学形象塑造背后的欲望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4)
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的文化转向,其先驱之一斯皮瓦克所提出的"翻译的政治"更是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桎梏中走出,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一度被消声的"他者"声音和地位也得到了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并揭示其中的蕴含的翻译的伦理指向,即"他者"的伦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1):128-130
作为桑塔格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我,及其他》从人文性、自传性和空间实验性等多种角度切入主题,刻画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多元化人物,高度浓缩了桑塔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技巧,富于值得挖掘和探索的文化意义。通过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本文试图揭示弗拉特法斯小姐、茱莉亚和"我"3个不同的女性角色如何凭借相似的反抗精神打破父权制社会束缚,摆脱他者地位,超越自我内在性以追求自由与存在的意义。此外,解读桑塔格笔下的女性形象,不仅能加深对该小说集深层意义的理解,更能引起公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6)
女性割礼经历上千年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非洲诸多地区盛行,对当地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本文立足于社会性别视角,利用不同女性主义流派的观点对女性的他者地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社会工作的干预方法,并阐述了对女性主义与民俗文化发生冲突时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
在民族交流问题上,各时期各民族都有自觉去从事文化交流,且出于解惑,需要在审视文化的立场上更换角度。民族间增进相互了解,有助于更加了解自身文化的问题,并找出脱离文化"瓶颈"的尴尬现状。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无论中国文化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地位如何变化,也阻止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人士以深邃的"他者"眼光来观照中国文化,正向抑或反向地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弗吉尼亚·吴尔夫是英国现代主义的代表女作家以及意识流的代表人物,她的第四部作品《达洛维夫人》自1925年出版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评论的焦点往往局限于作品的现代主义技巧和女性主义倾向。其实,吴尔夫小说中的社会政治意义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浅析《达洛维夫人》中,彼得在帝国主义视野下的"他者"形象,试图揭示吴尔夫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9)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在学校课堂中,由于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各自的文化和视角,师生课堂文化冲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客观现象。很多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但有的过于消极,有的不够全面。基于"他者目光"视角,从教师的学生观念、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学的薄弱环节三个方面对课堂文化冲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方法论上对其现象进行了客观透视。  相似文献   

10.
张磊  黄欣 《华中建筑》2014,(11):24-27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立场的"空间"理论分析、直线进化时间观、杰弗逊"第三世界批评"三种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独特逻辑。认为"传统"遭遇了西方"他者"文化的碰撞,价值系统发生转型是中国现代建筑对待"传统"问题发生价值转移的重要?因。"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及赶超关系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