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5)
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文章通过对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的《街头女郎玛吉》的译本的分析,重新审视了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观性问题以及译文读者期待视野对其主观性的影响。文章指出译者应将原作的意图鲜明并且完整的传达出来,避免不必要的漏译、误译或者编译;同时译界应更全面、更公正地审视误读现象,进而促进翻译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逆袭     
《Planning》2015,(1)
作为一门职业,翻译已经是年迈古稀的"老工匠",作为一门科学,翻译却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新青年"。众所周知,也是直到20世纪后半叶,我们一直谓之为"匠人"的这样一些人,才得以聚集力作,总结智慧,将翻译打理成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自此,各门各派的翻译理论相继滋生。许许多多的译界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论及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在笔者看来,其实反映了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也就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译者欣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也就此形成,这种对应的关系映射了译者的个人理念,也能为我们对翻译的理论研究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2):243-244
本文以纽马克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具体探究了外刊《经济学人》翻译的翻译策略,主要研究译者如何在保存源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克服语言障碍,有效翻译源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更为中国读者接受。本研究通过实例具体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以目标语读者作为核心,通过意译、直译、改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发掘源语言中所携带的文化负载词,并以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为准绳,准确传达文化意义,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翻译忠实性及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指出女性主义翻译是忠实于作者与译者共同参与的写作方案,并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金锁记》是女性作者张爱玲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由原作者张爱玲自译成英文并发行海外。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中的译者主体性探讨英译本《金锁记》,通过实例分析翻译中一些策略和词汇、篇章层面上的运用来具体揭示其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翻译文本是近年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通过总结研究《关雎》的两首英译作品发现,外国译者在处理文化相关的原著时都选择了去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不带任何翻译痕迹。这种对文化差异性的隐藏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重大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选择宁信而不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0)
本文探讨了法律英语术语的概念、分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翻译策略,并结合相关研究和理论,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应起的作用,指出译者应当知识渊博并且能够巧用词汇才能传达原作的意图并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7):252-253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读者的地位尤为重要。本文以茅盾《白杨礼赞》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在散文英译中应考虑读者的审美接受预设,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读者对英译散文的接受力,关注散文的原文精神的翻译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5)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外宣译者应发挥译者主体性,适应由外宣翻译目的、源语文本功能、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等众多元素构成的生态环境,灵活应用变译策略,实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选择"三维"适应度高的译文。以南通市对外宣传资料为例,探讨了外宣翻译中"三维"适应与选择转换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阐释学的"视阈融合"理论和"变译"之间的相通性证明了变译就是一种视阈融合,"变译之‘源’""变译之‘变’"和"变译之‘策’"三方面的条分缕析将"变译"研究从方法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证实了"变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经理解阐释阻断之后的"变译"是"文化融合"和"语言融合"后的一种"视阈融合",是实现文本意义重建与文化重构的翻译主客体之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