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8)
在"旗亭画壁"中,王之涣凭借一曲《凉州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也获得了后世的一致好评。渔洋山人把此诗与王维"渭城朝雨"、李白"朝辞白帝"、王昌龄"奉帚平明"褚绝句并列为唐绝压卷之作。而围绕此诗版本文字之异的争议也是旷日持久,本文就因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
应制诗是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歌,在宋初很盛行。夏竦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应制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相当的特色。夏竦的应制诗内容广泛,诸如朝廷大典、战事捷报、自然天象、瑞物呈现、园苑饯行、读经阅史等等,可谓洋洋大观。在诗歌的艺术特色上,表现为富贵雍容的气象与典雅庄重的气度。这些诗作不但抒发了夏竦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风气以及文化政策等诸方面情况。  相似文献   

3.
运斤堂札记     
七、“天教伪体领风花”龚自珍(1792—1841)是晚清的重要诗人和启蒙思想家。他的一首七绝,《歌筵有乞书扇者》咏出了他关于文艺批评的见解。诗曰:“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他坦然地表示对中晚唐诗文持宽容态度,同情那些生于忧患之中的中晚唐诗人的感慨。不象清代批评界的正统观点那样褒崇盛唐诗文,而贬责中晚唐的诗  相似文献   

4.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诗、书、画、音乐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其五言律诗后人尊称为“五言宗匠”;因精通音律,官拜大乐丞,掌管宫廷乐队;又“工草隶,尤画山水”推为文人画鼻祖;平生笃信佛理,终身事佛,世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及南宗水墨画的代表人物,画坛上有《山水论》、《山水诀》两本著作流传后世。王维生活在一个佛教气氛浓郁的家庭环境中,父亲在他早年去世,母亲一生笃志信佛。王维事母极孝,特意建造了辋川别业,作为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而一直侍奉到去世。由于王维的意识形态里糅和进佛家参禅顿悟的佛寂思想,所以,山庄的意境也是,萧瑟、静寂、冷洁。其静寂、澹泊、闲逸的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于辋川景致中。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2)
<正>《荷花淀》虽然是一篇小说,但行文却是十分缜密,前后呼应,丝丝入扣,颇具诗情画意,深得中国传统诗词的妙处。清初诗人王士禛有《真州绝句》,其四云:"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家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明末学者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简称《选脉》),共60卷,选诗2 400余首,是唐诗学史上重要的选本之一,也是唐诗学史上部头最大、最为厚重的唐诗选本。该书分体选诗、论诗,讨论诸体均有创见,尤其是五言古诗一体,所选最多(共13卷),分量最重,所论最有新意。周珽认为,在初盛唐时,五言古诗已经发展至全盛阶段,盛唐至中唐时美才辈出,群星璀璨,至晚唐方走向衰落,其他诗体大体上也符合这一规律。《选脉》着重讨论了五言古诗在"四唐"的转换规律,肯定唐代五言古诗是对汉魏六朝古诗的发展,对盛唐偏于描写"山水田园"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较为欣赏;对以写边塞风物与战争见长的高适、岑参等人的诗作,亦予以较高评价;对李白、杜甫的五古,则予以高度赞扬,且李杜并重,并无偏颇。周珽论诗,以儒家"怨而不怒"说为指归,这与周氏家族的身世、学养、明末动荡的时代环境有关,但《选脉》以儒家思想论诗,却并不迂腐,而是平正通达而深刻,得"守正出新"之道。周珽论唐代五古艺术,注重发掘其新贡献,如论杜诗,在赞扬其质朴的基础上,突出其"大悲壮""大瑰丽""大宛转流利"等特点,对唐代五古"淡而有味"的风格,也有精当的分析。《选脉》融合了历代唐诗学者的思想精华,特别是能取明人高棅及"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所长而去其所短,平正通达,其学术贡献应高于《唐诗镜》《唐诗归》等明末大型唐诗选本,值得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0)
王维大部分诗歌虽幽静秀雅,但其中亦有雄伟之美。王维诗歌中的雄伟之美,主要体现在山水诗、边塞诗、应制诗三种类型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绝句,在我刚上小学时就已耳熟,但童稚时的我只觉得这首诗好,好在哪里却说不出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渐渐悟出这诗妙在"烟花三月下扬州."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4):108-110
《回忆之诗》是诗人刘春一部重要的作品,集合了刘春多年来不同创作阶段的优秀之作。《回忆之诗》记录了刘春的创作史和成长史,讲述了诗人的创作理念和人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可作为"诗的自传"加以品读。通过"记忆与过程"、"感悟与体验"、"面向写作本身"和"诗歌地理及其他"四方面的论析,《回忆之诗》的审美特质将得到阐释,刘春在诗艺方面的成熟也因此获得更为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关于"文气论"中的"清气",很多研究者认为,其概念始于曹丕《典论·论文》。[1]曹丕"创造性地"提出"文气说"理论,以气之"清浊"来评判文之风格,甚或可能是文学"风格论"的起源。而后,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元代王冕所作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喻人,感觉是将梅花的清芬与人格的清高合二为一。在当代语境中,"清气"经常与人的品格相联系,亦"正气"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然而遵循中国古代"一字一义"的传统,"清"与"气"原本各是什么含义?在什么时间开始并用?"清气"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何者为清?何者为气?其含义和作用的范畴是否有演变?明人辑元诗为《乾坤清气集》,此名何来?这些问题有部分在当前学界对曹丕《典论·论文》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暂未找到专门以"清气"为范畴的研究成果。故试以"清气"作为文论概念进行源流及演变研究,以期梳理出在传统中国不同朝代背景下,这一概念的思想内涵及对文学创作及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