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福煦 《园林》2006,(5):30-30
俞楼是我国著名文人、国学大师、造园学家俞樾的旧居。俞楼位于西湖西泠桥南侧,孤山路32号。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2)任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任河南学政,两年后因遭弹劾罢官。此后他一心作学术研究,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上海求志书院。同治四年(1865)总办杭州书局,同治七年(1868)任杭州诂经精舍山长。治学以王念孙为宗,精研《公羊》学,擅长古文字学,著《经说》十六卷、《群经议》、《茶香室经说》、《古书疑义举例》、《俞楼杂志》等,收入《春在堂全书》。著名学者吴大澂、徐花农、章太炎等,均出其门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
有清乾嘉时期,江苏元和学者惠栋长于儒家经典史的诠释,他延继了清初顾炎武的治学传统,并公开打出"汉学"的旗帜,倡导了汉学研究之风。体现在《仪礼》研究上,他传世的《仪礼古义》一书虽仅于经文有可考者录释之,且仅存1卷,但却彰显了汉学考据派学者的独特诠释风格,如强调从文字形体与声韵入手,揭示古今异文之间的语义关系;大量运用金石文献佐证训诂分析,并长于广泛征引各类传世经籍之异文及古注破读材料,加以疏证礼经郑《注》的训释语。但其礼经训释尊古崇汉的治学取向,有时由于过分拘泥于郑玄的注文,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在因声求义方面,由于其缺乏系统全面的古音声韵之考证,在对礼经的文字校勘当中,与治学"以形索义"的结合度不高,难免有一些技术上的失误,致使某些校勘结论颇有拘泥不足之处,不足取信。尽管如此,惠栋的礼经诠释实践仍然对乾嘉时期的《仪礼》诠释与研究,起到了类似导向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园冶》中"陆云精艺"句一直存在着疑义,《中国园林》2013年12期发表的《〈园冶〉"陆云精艺"句疑义试析》,对此进行分析和推断,得出"陆云精艺"疑为"陵云精艺"的可能。《中国园林》2015年2期发表的《〈园冶〉"陆云精艺"句再析》对此结论提出商榷,提出"陵云精艺"不成立的3条理由。针对《再析》一文所提问题进行辨析,从6个方面论证"陆云精艺"疑为"陵云精艺"的可能性,最终得出"陵云精艺"是"陆云精艺"最为可能的一种解释。最后简要探讨考据方法在当前中国建筑、园林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厌胜之义及其形式衍变。1.《汉语大词典》[1]中“厌”字条:“《广韵》于叶切,入叶,影。《集韵》乙甲切,入狎,影。”此义应当读作“压”。第⑤条解释为“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趋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并举例《史记·高祖本级》:“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306-308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引文的规范用法。方法:举《伤寒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内经知要》《伤寒论辑义》为例进行分析说明。结果:仔细核对古书原文发现:①古人引文往往不是原文;②古人引文多删节改写;③原书已佚而引用佚文;④古人引文有出处记错;⑤古人引文有出处不确;⑥有引述致讹;⑦有以讹传讹。结论:阅读和引用古籍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当从工具书或是其他书中查到引述材料时,不可轻易引用,应当认真查对原文。  相似文献   

6.
贾珺 《中国园林》2015,(2):106-109
明代计成的造园理论名著《园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典故,语句深奥,难以全盘索解。其中《兴造论》中有"陆云精艺"一句,存在疑义,各家注释未臻完善。通过仔细审读原文3处相关记载,针对《〈园冶〉"陆云精艺"句疑义试析》一文所论证的"陆云精艺"应为"陵云精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此处的"陆云"实为人名而非建筑之名,并对陆云代表作《登台赋》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以供参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105-106
《诗经》中"之"字非常活跃,其意义和用法很丰富,有些"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已成定论,但有些尚存疑义。本文从句法语义关系的角度,对《周南》和《召南》中部分"之"字的意义进行了考证,以明确其句法与语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在现代学术两次集中对古书的反思中,疑古派学者与释古派学者都自觉地运用出土材料,各自对古书的观点进行论证,但观点却往往截然相反。受出土材料类型的影响,第一次对古书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史实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古书作出或伪或真的判定。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一系列新的出土材料多以古书的形式出现,所以,第二次古书的反思在观点上延续了疑古派和释古派的观点,在形式上转变为对古书的成书与流传的不同认识,对出土文献的不同解读为焦点。科学的做法是,应当结合出土古书和传世古书,对古书通例进行充分研究,运用"二重证据法"穷其流变,对古书的成书和传流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古书的真、伪之争。  相似文献   

9.
<正>亭子为何叫"亭子"?亭子有顶无墙,是一种常见的小建筑物。亭子古时候常建于路旁或园林之中,以供行人和游人驻足休憩,它因功能而得名。《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藏书楼为何称"阁"?古代收藏图书的房子,多称"阁",著名的有文渊阁、天一阁等。"阁"本义指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桩。后引申出"置放"的字义。清代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现象,历来受到众多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三国时曹魏著名经学家王肃先生最先发现古书中的偏义之例,国学大师黎锦熙先生首次正式提出"偏义复词"这一术语,随后,王力、吕叔湘等先生对其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进一步拓展。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把偏义复词分成不同的类别。至今,它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展现着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