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3)
为了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大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探索出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大学生个性培养以及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与人文环境的创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3)
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其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模式研究与平台建设研究,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管理制度的完善、师资和学生梯度的建设以及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科研创新成果显示,该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在我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为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大学生综合实验平台不失为一个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锻炼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好方法。对开放型、自主型、研究型、合作型的大学生综合实验平台进行多面探索、系统构建,必须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为学生创新实践创造条件;不断优化指导教师队伍,从配齐到配强;建立健全实验平台规章制度,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2)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除研究创造型教学以外,课余活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谜语,是儿童喜爱的一种读物。针对谜语特点,教会猜谜方法;开展猜谜语活动,培养自主精神;引导自编谜语,诱发创造潜力,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其美术兴趣、鼓励其大胆想象、调动其发散思维等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创设环境、重视创新、精心设疑、激励创造这四个方面讲述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
搞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创新平台搭建,注重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依托"思拓"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基地建设,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文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以学生专业兴趣为导向,对现阶段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基于自主式微小实验平台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依托,通过学生自行研发微小实验装置、自主开展实验研究,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工科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基于自主式微小实验平台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能切实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展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工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44-4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尤为重要,教师需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能力,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国家才能充满潜能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屈新波 《现代装饰》2014,(2):224-225
正本文重点分析设计竞赛在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改革、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指出设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以设计竞赛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为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一条新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近几年,高校教育中出现了各种类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竞赛活动,尽管种类繁多,但竞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商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