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36)
<正>"标记象似性"是指"标记性由无到有的一个象似认知的自然顺序与组词一般顺序,其中,有标记就象似于言外的意义,而无标记的就象似于可以预测到的信息"。标记理论是布拉格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中,无标记项,指的就是"一对成分中,那些有着普遍且常规基本意义与用法的部分",而有标记项,就指"一对成分中,那些具有非常规性且特殊的部分",加之同无标记项相比,有标记项更加复杂特殊,不仅使用频率比较低,且认知难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话题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体现在一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典型的语言结构形式之中。本文主要对象似性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8)
伴随人们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们又陆续将目光转向了语言象似性研究。本文以语言标记象似性为例,对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3):105-108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也是儒家诗学的奠基人。儒家诗学的核心在于重视诗歌对人的情感的审美教化作用。孔子之后,恪守儒家诗学立场的代不乏人,他们都结合着自己时代的特点,对儒家诗学作出新的理解与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诗学传统或儒家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Z1)
清末民初是中国诗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现代学者对这一时期所产生诗歌与诗学思想的评价,往往依据于当时流行的西方文学理论的标准。由于评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不同,批评家对中国诗歌的评价结果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甚至面对同一位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竟然产生出截然相反的论断。本文以黄遵宪诗歌及其诗学思想为例,展现出后人评价的混乱与矛盾之处,并指出各种文学批评前后自相矛盾的内在原因。此外,以沈曾植为代表的同光体派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诗歌流派,代表了不同于黄遵宪新派诗的诗学主张。文章以这两种诗学思想为例,阐释了此一时期中国诗歌内部的"通"与"变",进而探讨西方理论对传统诗歌的建构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0)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自然,梦幻和人类是浪漫主义诗人咏诵的三大主题,华兹华斯也是其忠实者之一,但华兹华斯有着自己独特的诗歌理念和诗歌哲学。他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和语言等都要始于"快乐"并终于"快乐"。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快乐"成为其核心理念,这也就形成了华兹华斯散发艺术魅力的"快乐"诗学。正是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独具特色地探索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抒发了对自然真挚深沉的热爱,表达了对儿童崇高的尊敬和喜爱。《我们是七个》是华兹华斯一首著名的抒情叙事诗,本文通过分析这首诗的题材、语言和情感以充分体现华兹华斯"快乐"诗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格林童话》自问世以来,深受西方儿童喜爱。本文基于儿童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量化解读《格林童话》的语言特征与儿童认知的契合关系,从语言层面探讨儿童喜爱《格林童话》的原因,希望为我国的儿童读物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7)
语言中的指示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诗学备受关注。Peter Stockwell提出认知指示理论对指示类型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有助于使读者融入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诗歌语篇具有独特的文学性使得诗歌鉴赏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指示转移理论正是为获得诗歌语篇的意义解读和审美愉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2):106-111
张枣的诗通常有一种辩驳的张力充斥其中,他的《在森林中》以"森林"作为"诗学之旅"的出发点,在旅行的过程中涉及了他对"虚/实"、"时间/空间"、"语言/想象"等诸多关系的探讨和追寻,从而在诗学层面上回应了其所持有的"元诗"理论。在诗歌文本话语的多重纠葛之外,张枣的诗歌与其诗论也构建出了"辩驳"的张力空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
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在文学研究中一直受到关注,而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又为文本的理解赋予了新的含义。与认知科学相关联的认知诗学关注文本如何被理解以及语义如何产生,其广泛的跨学科性拓展了对文学理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认知诗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式,探究文本的风格对读者的潜在作用,为文学文本的理解过程提供语义产生的依据。认知诗学还可借助认知和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与认知相关的学科的研究成果而逐渐进入认知理解深层,将文学思维和人的基本思维相结合,从新的视角阐释对文本世界的感知以及情景想象的产生来源,从而较深入地触及文学理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