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志森 《新建筑》2011,(5):126-129
重点就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形态与传统宗族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厦门蔡厝村与金门琼林村两个蔡氏宗族聚落空间形态的比较,试图揭示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内涵,并总结宗族结构在宗族制度、宗族"房份"等方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州陆巷古村和歙县呈坎古镇是江南聚落的典型代表,两者的形态布局呈现出丰富的异同点。文章从地域环境的视角入手,论述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区宗族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的特点。在这个前提下,讨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社会人文环境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创造人工物质环境的方式,进一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生活空间,生成了丰富的聚落形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对传统聚落中的文化仪式与空间进行类型划分,指出仪式行为通过规定人的活动对建筑空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从而激发空间并释放意义,仪式与空间具有同构的特征。通过对当代传统聚落衰败的反思,以文化仪式的视角提出传统聚落重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5.
本试图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对界域性与中心性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的分析,对解决现代居住环境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6.
传统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对界域性与中心性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的分析,对解决现代居住环境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诺邓村是云南省内一个典型的山地聚落,诺邓村是一个因盐业而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白族古村。文章以诺邓村为研究对象,借鉴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诺邓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所蕴含的空间内涵。研究发现:诺邓村落在形成初期体现的是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空间形态;汉唐时期因盐业的发展,聚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异"而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形态;至明清时期,由于汉族移民的侵入,聚落社会环境因素在聚落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效地整合了聚落各文化因子,形成了诺邓村独具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古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聚落作为宗族制传承的重要单元,其形成、发展、发散等都有着独特的空间特点,文章通过对文献与古籍的梳理,并结合实地调研,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古徽州宗族聚落空间分布与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迁入古徽州的世家大族近百个,多由水陆结合的路径迁入且分布范围广泛,经过了较长时间形成数量庞大的宗族聚落群;其宗族聚落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中部、东部密南北和西部疏,歙县为宗族聚落分布热点区;宗族聚落在明中期后经商道向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扩散影响范围较大。徽州宗族聚落的空间特征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宗族社会发展脉络,而且对古徽州聚落宗族文化空间活化与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宽比系数、形状指数从整体层面对湘南地区195个传统村落的边界形态进行量化,利用建筑密度、分维值从微观层面分析6个典型村落的内部空间,结果显示:湘南传统村落主要为团状,占75.9%;6个典型村落的建筑分布紧凑,空间结构化程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解释了聚落的定义,简述了福州台江的历史地貌,介绍了苍霞聚落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苍霞地区的建筑分布特点,探讨了倚霞街巷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苍霞片区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潘莹  黄悦  施瑛 《南方建筑》2022,(2):55-63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鄂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例,从礼仪观念视角切入,利用类型学方法将民居空间及其结构的连接方式进行抽象,并通过比对研究方法,解析不同规模的传统民居空间结构于时空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的动态演化机制,推演礼仪空间于空间结构中逐步析出的过程,以揭示民居空间结构及礼仪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而从维系传统文化内涵生长与发展的角度,为礼仪空间这一核心空间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以保护传统村落中重要的精神场所及其场所精神,保护传统村落的内核根基。  相似文献   

13.
国内有众多聚落和景观被传为模仿八卦或其他文化图式,如西江流域高要地区就有30多个八卦村。然而经过对多个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以八卦图式的三大特征(数理观、时空观、中央崇拜)与相关案例作比较,发现部分聚落、景观的形成原因有待商榷。在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愿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众多与文化图式类似的景观。不同的文化对之有不同解读。在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则趋向于理解为道教文化图式,附丽到八卦文化之上。文化有一种强大力量,其必然会联系物象与文化图式,并通过实质修正或心理补偿等方法,使它们趋于同构。  相似文献   

14.
赵雯琳  王越  刘纯青 《园林》2021,(7):89-95
基于文化生态学,借助CNKI数据库,整理20052020年中国乡村聚落相关论文,导入CiteSpace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通过对乡村聚落的起步期、发展期和活跃期三个阶段的分析,得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出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相应的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同...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古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记忆,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如何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同时进行合理更新改造,是一项值得深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漳州古城为例,分别从建筑风貌、文化底蕴、公共空间、街巷肌理、生活气息五个方面分析探讨漳州古城的文化特色及保护现状,并以突出漳州古城“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提出打造闽南名片、延续文化脉络、重现宋河古韵、恢复街巷肌理、保留生活气息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银川平原早期聚居点形成和发展的梳理并分析其特征,进而选择重要时期研究银川平原典型聚落形态演变的过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与特殊性,为地域性人居环境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聚落空间信息的了解是形态秩序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多数研究从符号、区划及历史阶段等思路来分析,运用归纳、比喻、概括等方式表达秩序,研究保证了主体行为的目的合理性,但是并未将秩序中各要素间的连锁反映、模糊性及自组织性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王小斌  刘晨皓 《华中建筑》2022,40(3):137-141
中国传统聚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物质空间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价值.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麻扎村于2005年10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①.近20年来,该村落逐渐由封闭的传统聚落逐渐走向开放与乡村振兴发展,正以文化旅游为方向进行各项更新改...  相似文献   

19.
洪坑聚落是闽南传统聚落的代表,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研究,是发掘后者形成规律和社会性质的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结果发掘地域文化,揭示聚落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曹烨君 《安徽建筑》2012,19(6):73-7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徽州古村落蕴含着丰富朴素的生态学内涵,文章通过对徽州古村落州村落生长模式和发展规律的总结,探讨循环型新农村的迁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