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PSE术治疗的青海省西宁市地区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7、30、90 d检测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计数变化。结果 PSE术技术成功率为100%。66例患者PSE术后1、7、30、90 d平均WBC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30、90 d平均PLT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术治疗高海拔地区脾亢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经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SE术治疗的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 结果 PSE术后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中19例(7.9%)出现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水平(P=0.025)、腹水(P=0.044)、Child-Pugh评分(P=0.008)、术前脾体积(P=0.013)、栓塞体积(P=0.006)、脾栓塞率(P=0.025)与PSE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栓塞体积(P=0.012)和Child-Pugh评分(P=0.016)是PSE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这两个因素的截断值为551.4 cm3和10.5分。结论 脾栓塞体积过大和术前高Child-Pugh评分可能引起肝硬化脾亢患者PSE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4.
王素  胡继红  赵卫 《工业加热》2014,(6):546-549
【摘要】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不同栓塞材料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医用明胶海绵,比较栓塞前后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数量变化。结果栓塞范围为50%~75%(平均为59%),术后随访6个月~3年,WBC术前为(2.15±0.67)×10 9 /L,术后峰值为(12.36±3.24)×10 9 /L,维持在(5.65±1.38)×10 9 /L;PLT从术前(31.39±13.81)×10 9 /L上升到峰值(178.26±123.07)×10 9 /L,然后维持在(116.28±31.52)×10 9 /L,WBC及PLT的术前和术后t值分别为11.08,8.38,P<0.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直接影响PSE治疗效果.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功能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9.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腹水,同时亦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众多临床研究证明,部分性脾栓塞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门脉高压症、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脉高压与脾脏肿大的血流动力学关系,综述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现状,并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PSE治疗肝癌伴脾亢(HCC-HS)86例,其它继发性脾亢(SHS)2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其中20例行2次以上PSE。结果平均栓塞范围HCC-HS组为36%,SHS组为60%,ITP组为74%,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4.8%、88.5%、100%。HCC-HS组因单次栓塞范围较小,约20.9%(18/86)病人需行再次栓塞。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外科脾切除的替代疗法。HCC-HS组为了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0例肝硬化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B组24例,栓塞材料为300~700 μm的 PVA颗粒.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选取术后1年资料完整的41例进行分析,其中A组22例,B组19例.结果两组术后1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三丙烯微球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肝硬化合并脾肿大、脾亢患者行PSE,16例使用明胶海绵,14例使用三丙烯微球。栓塞面积一般在40% ~ 80%。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6个月后28例患者血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明胶海绵组有2例复发。三丙烯微球组与明胶海绵组在脾栓塞治疗中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对比明胶海绵组,三丙烯微球栓塞组术后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缩短,且具有易操作的优点。结论   三丙烯微球用于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有效、易操作,同时能减轻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 9 /L和(3.63±1.0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 9 /L和(163±91)×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 9 /L和(41.0±12.5)×10 9 /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 9 /L和(321±12.5)×10 9 /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PSE)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远期变化.方法 对1 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分析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肝、脾血流动力学及血象、脾脏大小、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PSE后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变化,消化道出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E可明显改善肝、脾血流动力学,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脾亢症状,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显著且稳定,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110例,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分1~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355~500 μm PVA微粒,脾下极动脉超选部分性脾栓塞.采集每次脾栓塞术前、术后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增强CT,上消化道内镜所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共行部分性脾栓塞17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134例次出现发热,持续3~30 d,12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