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张爱玲的《鸿鸾禧》是一部融注了张爱玲以喜写悲艺术手法的小说,通过对玉清悲凉的喜事、娄太太的边缘化等女性形象悲凉遭遇以及悲凉意象的书写,使新婚之喜异化为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故事,将喜的表象异化为女性人生及婚姻悲剧化的内核,消解了喜,发掘了悲,突出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
张爱玲是一个善于描绘女性的优秀作家,她不仅深刻透析女性的心理,又细致地刻画出了女性的形态。她笔下的女性有着超乎常人的外貌与身材,为了生存摆尽了丑态。从表面上看,她们拥有着美貌这种资产,似乎充满着"笑",但是可以看出在这种"笑"中也透露出的一种冷意与讽刺。本文探究张爱玲笔下女性"含泪的笑",可以再现这些女性身上所折射出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长期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注意力多聚焦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疏淡了她为之倾注了十余年心血的红学专著《红楼梦魇》。在红学研究的范畴中,身为作家的考据怪杰张爱玲与其他红学大家相比,见解独到且有理有据。本文即从张爱玲身为女性文学考据家的特殊身份出发,对张爱玲在红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9)
旧社会中,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受到诸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男权意志衍生的思想荼毒,对女性施加约束规制,现代社会,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略有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男女平等。张爱玲作为接受新思想的女性,深知女性生存的艰难,这种对女性的悲悯也体现在其作品中。本文旨在分析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更深切的感受张爱玲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一直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给城市建设打上了深刻的"性别盲"烙印。作为"第二性",全球范围内的女性都遭受着严重的性别歧视。本文从女性主义思潮的演进及相关理论研究出发,着重探讨城市女性的空间需求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女性的性别差异、行为特征和生命周期,假设出一个典型化的女性样本P,将其生命历程分化为自立期、新婚期、满巢期、离巢期、空巢期5个阶段。而在每一个生命阶段,城市女性都有不同侧重的空间需求和需求偏好,这和她们所处的年龄段、身份设定及现实诉求密切相关。正是这种基于生命周期特征的女性空间需求分析,可以为重新思考城市空间的属性和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一个更为客观的、平视的和阶段性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65-70
女性长期以来的角色都被男权中心文化设置在"第二性"和"他者"的位置上,丧失了自我的主体地位。新时期的女作家们通过小说文本对"男性英雄主义神话"和"女性神话"的角色反叛与颠覆,表达现代女性希望找回真我,重新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女性突破男权中心文化禁锢,追求独立人格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消防》2010,(22):19-19
<正>截至11月23日下午3时,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58名遇难者中的57人身份已经得到确认。还有1名男性遇难者的身份正在确认中。据悉,每位遇难人员将获得约96万元的赔偿和救助金。公布名单要征得家属同意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说,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遇难者人数为58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36人。截至11月23日下午3时,已有57人的身份得到确认,还有1名男性遇难者的身份正在确认中。根据这名男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影片《紫蝴蝶》的解析,发现影片虽然给我们构建了一个超越了传统性别"成规"的女性——辛夏,塑造出她的类似于花木兰的"女英雄"身份,但是仍然无法抹去这是一部在男权视域下创作的作品的痕迹,影片中包含了大量的男性的"凝视"与男性的叙事,"女英雄"的故事无法完美掩盖其以男权为中心的意识。本文从影片中对于"女英雄"形象的构建、消费文化下影片赋予"女英雄"新特质以及影片中采取的叙事策略来分析即使是花木兰式"女英雄"也无法展现出女性作为独立主体的姿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7)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美妙的文字,更有其所特有的悲剧美。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金锁记》、《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她们的悲剧命运入手,解读张爱玲小说主题以及其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5)
王安忆短篇小说《发廊情话》的叙事视角,从"上帝视角"过渡到"内聚焦型视角",引出"内聚焦视角"的女性主体性主题。其叙述者类型主要有客观叙述者、干预型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分别暗示男性主体、作者对人物的主观态度、对女性主体性的讽刺和反思;本章叙述时间的特色是"扩述"的运用,柔和地调和主题的强烈批判性;本章对比两种男性话语,但只是不同表现形式的男性主体话语。小说独特的叙述特征与女性主体性缺失的主题意蕴是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