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5)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
"化境"一词是钱锺书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我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怎么样就达到了"化境",尺度是什么,怎么衡量,一直都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本文以《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瑞云》两英译本为例,分别从选词、修辞、翻译方式三方面分析"化境"是否得到了体现。目的在于可以使我们中国的这一传统译论能在今后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
本文主要对"化境说"在习语翻译中的意象转化的应用探讨。习语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意象的错位,丢失与使用不恰当等问题。本文从"诱","讹","化"三个层次对习语翻译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6)
英国文坛巨匠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堪称经典之作,而译界前辈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之作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但其实目前《论读书》的译本已经达到10种。今天笔者将选取王佐良先生和孙有中教授的两个译本从选词用词、形合意合层面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3)
庞德的《大学》译本翻译特点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在操控论视角下究其译本形成过程及原因,是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方面的影响,即受到勒菲弗尔提出的操控论三要素的影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庞德的《大学》译本,阐明其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翻译美学对中西方译论之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内,如严复的"信达雅"、曾虚白的"神韵与达"、钱钟书的"化境"、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许渊冲的"三美"、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等;国外如西塞罗的"辞章之美"、泰特罗的"忠实之美"、德莱顿的"艺术之美"等,无不贯穿着译论的始终,被国内外译者广泛得关注和研究,然而对林语堂"五美"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林氏的"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本文试图用"五美"论分析和鉴赏中英诗歌及其翻译,旨在说明林氏"五美"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化境     
"化境"是关于"看"的艺术--这里有两种理解方式:用来"看"的园林,以及一种"园林式"的影响我们视觉经验的空间.在展览中,即使是二维的艺术品也渗入了这种空间的影响.它不仅仅牵涉到一种图像创作和读解程序,而且事关文明人在人造环境中体现的意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文章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中"相"与"生"的论述以及对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分析,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特征的"相生"论,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是通过"相生"关系的处理而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相生"论中虚与实、藏与露、小与大、扬与抑等"相生"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运用,从而佐证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相生"论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
《周易》---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本文试图通过卦象所示之义及解读卦象过程所体现出的《周易》"象"思维为主要途径,从而揭示出《周易》的"象"与美的密切关系,进而阐释"象"的"仿物化境"、"循环渐进"和"涵容"等方面的特点,看其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