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4)
《白鹿原》成功地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历史性结合起来,以独特的视角将传统的故事作了一次新的诠释。这从人物角色的设置可窥一二,尤其是在白鹿原第三代人物命运的安排上更显示出了对以往文学作品中革命浪漫型的无形消解。从第三代入手,可以更清楚地将整部小说的基调纳入别样的历史观中。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历时6年艰辛创作完成的代表作。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1997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可谓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其中,火烧麦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基于《战国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比较突出的成就,结合当前比较成熟的形象学及其他相关文学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了《战国策》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本文认为,《战国策》以描写人物为主旨,以人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描述事件,注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人物的性格,大量运用了虚构的描写方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9)
性描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描写在作品中描写态度的不同,把握分寸和表现的角度的不同,便会导致不同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效果。本文就1993年出版的《废都》和《白鹿原》中的性描写予以剖析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并试图探讨"性"描写在小说中的原则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5)
《茶馆》是老舍在五十年代创作的一部话剧之一。这部作品中,老舍以裕泰茶馆为描写主体,以出入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为描写对象,借此反应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一段历史的变化。此论文的人物浅析是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的,这三个方面分别为:第一,分析由壮到老的人物;第二,分析子承父业的次要人物;第三,以三幕剧中的出场人物反映时代的变迁。从这三个部分的论述,来反映那个时代下的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6.
张蓓 《中华民居》2013,(3):45-54
正像一台台大戏一样,《白鹿原》完整地讲述一段历史时间内陕西关中一个村的地主、长工、农民等各色人物的生活故事。电影《白鹿原》因此成为一部史诗级作品。白鹿原上人们的故事,是中国人遭遇外部世界"冲击"的一个缩影,这些冲击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9)
本文通过对电影与小说《白鹿原》故事情节的分析,对其中的田小娥、黑娃、陆兆鹏、冷先生及白灵等人物设置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探索电影剧本与小说在故事主题、人物关联和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8)
本文选取《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者对赤壁景色进行描写中,景物色调之间的显著差异,以及对赤壁人物进行描写中,人物寄寓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赤壁赋》一词一赋进行了深入比较,望对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2)
陈忠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平淡质朴的个人魅力、文学作品深邃、凝重、浑厚的文学魅力,震撼了当代文坛。他的代表作《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一张邮票,被视之为我国社会的缩影。然而《白鹿原》亦是作家独特生命体验的释放。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陈忠实的文艺美学思想和《白鹿原》的文艺美学和艺术心理学价值。主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分析陈忠实的个性品质、性格特征及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与其作品《白鹿原》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用六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大作。这部小说是由肥沃的白鹿原文化土壤所孕育的。小说演绎了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传奇故事,以有着"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示出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真实的再现出20世纪时期中国国民的生活状态。小说从头至尾都都蕴含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文化、宗法文化、民俗文化等,都给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