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Budd-Chiari 综合征血流动力学较复杂,作者结合开展介入治疗本病的经验体会,提出新的分型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材料、方法和结果:本组41例,对其中的28例做了介入治疗。确诊检查方法为 B 超、导管法腔静脉或/和肝静脉造影,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选择:Ⅰ型:单纯肝静脉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如狭窄解除不满意可置入内支架。Ⅱ型:膜性或节段性不全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选择性置入内支架。Ⅲ型:膜性完全性阻塞,采用穿通术及球囊扩张。Ⅳ型:节段性完全性闭塞,采用穿通术,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Ⅴ型:伴有多发性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选择性置入内支架。Ⅱ、Ⅲ、Ⅳ、Ⅴ型如合并肝静脉阻塞需开通肝静脉。如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肝静脉不通,而肝外侧支循环建立较好,可主要处理肝静脉,如侧支循环建立不好,肝静脉,下腔静脉均应处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68例经 B 超检出,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 Budd-Chiari 综合征,其中65例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 PTA 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对 Budd-Chiari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B 超声象、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造影、CT 和其它 X 线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8例中,下腔静脉隔膜型76例(45.2%),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65例(38.7%),肝静脉开口闭塞10例(6.1%),下腔静脉+肝静脉闭塞17例(10%)。使用经皮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 Budd-Chiari 综合征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随访3~5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搅拌溶栓技术在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9年3月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5例,首先经股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开通下腔静脉,再采用搅拌溶栓技术溶解血栓,直至血栓完全消失,最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采用搅拌溶栓后血栓均完全消失,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无一例下腔静脉再阻塞。结论搅拌溶栓技术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能一次性完成整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5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患者置入179枚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1±2.2)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1)kPa。狭窄段直径由(0.33±0.11)cm扩张至(1.6±0.4)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6.7%。结论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单纯PTA 对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长期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3~1997 年间,16 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实施下腔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常规临床体验,超声及下腔静脉造影,造影结果按Sugiura 法分类。术后随访分为A 组( 症状复发组) 和B组(症状未复发组) 。结果 16 例患者中,A 组7 例,B 组9 例,术前平均病程分别为(7 .71 ±3.04) 年(4 ~12 年) 和(2.33 ±1 .5) 年(1 ~5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脾大,双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腔静脉造影Surgiura 分类:A组:Ⅰa、Ⅰb 、Ⅲ型各1 例,Ⅱ型4 例( 肝静脉开放2 例,闭塞5 例)。B组:Ⅰa、Ⅲ型各3 例,Ⅰb 型2 例,未能归类1 例(肝静脉开放6 例,闭塞3 例) 。16 例PTA 均获成功,除1 例术后发生右髂股静脉血形成并发轻度的肺栓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A 组症状复发平均时间(22 .57 ±12 .85)个月。B组无症状复发平均时间(41.55 ±6.2)1 个月。结论:PTA 对病程短,至少有1支肝静脉开放的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有较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 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 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评价导丝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5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4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采用经颈静脉途径穿刺破膜后将导丝由颈静脉途径进入下腔静脉、经股静脉引出;10例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导丝经右心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1例导丝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进入,经肝静脉和颈静脉引出,导丝贯穿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后以球囊扩张闭塞段.结果 54例患者采用此项技术全部取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特别适用于  相似文献   

9.
【摘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于2012年至2015年间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临床专项项目《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研究》课题(编号BL2012021),经过3年临床研究,结合20余年2 150余例患者总结,2016年1月14日在徐州市召开了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化研究论证会,来自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腔静脉阻塞专家委员会及国内从事布-加综合征研究的介入放射学、血管外科学、病理学和影像诊断学专家就布-加综合征分型与亚型划分进行了充分和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达成亚型界定的共识:肝静脉阻塞亚型为肝静脉/副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下腔静脉阻塞亚型为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混合型亚型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共10个亚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 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