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场空间是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着村落的规划思想及空间格局特色。本文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广场空间的形态、功能文化及活力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角度解析广场空间的可达性、形态特征、空间尺度及构成要素,分析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场地环境本身的构造规律。按照功能及文化特征分为入口广场、社会广场、生活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四类。通过分析使用者在广场空间中的活动表现,探究传统村落广场空间与村民现代公共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而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村落广场空间改造优化,以实现空间的物态传承更新、人气蓬勃兴旺。  相似文献   

2.
村落公共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生产、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公共空间模型,对现有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探讨吐峪沟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类似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游  郑赟 《华中建筑》2013,(12):177-182
近些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村落公共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该文以广州小洲村为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对其村落祠堂公共空间的影响,从祠堂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和空间属性切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不仅使祠堂公共属性中的可达性、经管者以及利益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祠堂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研究得出结论,文化创意产业介入后提高了祠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增加了村落的经济利益收入,但经管者和空间权利的私人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属性。研究产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为保护和利用村落公共空间开辟了新的方法,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引导村落公共空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鄣吴村为例,从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入手,借助空间句法的方法,运用DEPTHMAP分析软件,计算公共空间轴线整合度。从不同时间维度出发,对过去与现状村落空间进行分析,根据空间活力中心所在,反向验证该方法的准确度,为古村落公共空间再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与设计依据。从而分析周边小镇更新后对鄣吴村的活力影响,并通过多方位的图式语言,提出鄣吴村公共空间的保护更新策略,以期建立满足原居民与其他人群共同需求的多元公共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5.
广府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村落自然环境和村民生活变迁的镜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曾经充满活力的村落公共空间日渐式微,面临一系列凋亡、重构危机。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认知和特征分析是其活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该文通过对广府传统村落深井古村的实地调研,借助空间句法的语言途径,通过地图模型对该村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度、街网密度、选择度等要素计算,详细剖析其背后的空间特征与句法意义,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果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蔚芳  王鑫 《城市规划》2019,43(11):112-119
通过塑造建成环境来促进活力生活方式已成为改善城市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活力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质载体,公共体育活力空间在物质环境的潜在健康促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杭州市为例,本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及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aussian-Based 2SFCA),对主城区范围内41个街道409个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公共体育活力空间(PAS)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PAS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极化特征;PAS密度与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人口密度及PAS用地面积可达性关系表明PAS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为增强城市环境中居民的体育活动,健康活力城市规划应优先考虑PAS相对缺乏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在旅游开发后传统村落由"单纯民居"社区转变为"民居+旅游"复合功能社区的模式,聚落空间性质与空间格局产生较大改变。传统公共空间和新建公共空间亟需为此模式解决空间识别性、路径选择、流线安排、设施合理安置等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侗寨堂安寨为例,针对山地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治理问题,利用城市网络分析法(UNA)分析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绕行情况、冗余路径、人流量、吸引力、最近设施、集聚情况7项内容,总结新建公共空间选址与山地地形、村落格局、街道系统、空间小环境的关系,探讨新建公共空间合理性选址、与传统格局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关注促进浙北小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以浙北新埭镇、梅溪镇为案例分析小城镇公共空间特性与活力的关联性,提出浙北小城镇应结合自身情况,在小规模、低成本的原则下营造高可达性、强复合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9.
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传统广府村落是岭南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村落形态结构中的公共空间部分,则集中体现了广府村落的生命活力和特色价值。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挖掘其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以助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村落空间的整治。  相似文献   

10.
提升公共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的重要一环。公共空间包括了居民开展经常性和偶发性交往活动的全部场所,步行可达性是影响居民选择和利用公共空间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将区域的道路交通系统作为步行可达性评价的基础,通过分析区域交通网络数据集下的O-D成本矩阵,量化各个公共空间点的出行势能和出行概念。结合实地调研,对印江县团龙村公共空间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团龙村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分析现状公共空分布及设置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其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空间形态学、体育学、行为心理学等,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提出促进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本文通过对空间活力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提出假设:当空间具备畅通的可达性、良好的可视性、恰当的功能混合、适宜的空间形态、充足的绿化量和安全性这六个空间要素时,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活力和质量能够很好地被改善。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将六种空间活力指标外化成为空间活力模式语言,形成积极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为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现存的若干社会问题,探讨了浙、赣、皖等乡村的更新策略,并深入现场调研,了解当地乡村的营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七次现场踏勘,笔者对江西平地源村落的现状、村落的民居建筑形式、总体布局、景观环境,以及其独特的公共空间形貌和社会形貌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乡村的现状问题和村落资源。通过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公共空间的演变,解析了公共空间承载村落本土特征的内在逻辑。根据现状肌理建立私有性空间和集体性空间的概念,重构村落的公共空间,激活村落活力,改善村落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3.
黄浦江两岸地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滨江公共空间,如何便捷、多样地抵达滨江公共空间是其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的重要评价指标。将该评价指标定义为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指居民利用滨江公共交通系统(常规公交)抵达滨江公共空间的便捷性和多样性程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虹口区和徐汇区的滨江公共空间为例,构建了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与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对现状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的算法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相似文献   

14.
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进行户外交流、开展社团活动、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校园公共空间存在的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理论,从集成度和深度值两方面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空间句法用于校园空间的研究往往以线型空间即道路为研究重点,本文则以面型、点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莹  宋嘉隽 《南方建筑》2021,(3):144-150
以广东省263 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可达性为研究内容,借用ArcGIS、GWR 模型、网络爬虫技术等现代地理学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深入解析了传统村落空间可达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与影响因素,并运用GWR 模型探究影响因子的局部效应与空间溢出。研究表明:①从宋代到清代,历史可达性与历史道路的点轴渐进发展模式非常明显,大体上沿六轴以广州为中心向外围延伸;②现状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由珠江三角洲区域向外围圈层式、阶梯状递减;③择居选址中的“山水相伴”理念与“交通商贸”需求成为影响空间可达性的重要因素;④通过GWR 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因子中高程值对可达性水平的影响由珠江三角洲区域向外围圈层状减弱;河流密度的影响出现较为明显的市际正值与负值空间分区;路网密度市际影响差异较大,回归系数由广东省中部区域向四周递增。可达性的差异,影响着现今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归纳了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若干重要因素——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探讨这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力,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车鑫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20,38(8):85-90
校园空间承载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师生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校园的各个功能空间中,教学空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空间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学空间也是校园空间之中较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因为容纳的人数之多、受众面之广,教学空间的可达性与其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联系。该文利用空间句法原理,以武汉大学工学部教学楼为研究对象,采用了Depthmap为分析软件,选取轴线方法来分析教学空间的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定量分析出武汉大学工学部其他空间与教学楼空间之间的可达性,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其活力特征结论以及在规划角度下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外部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中最具活力的空间,承载了重要的文化,而今外部公共空间逐渐丧失了原本功能,取而代之是迎合游客的商业行为或者功能的凋敝。该文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研等方法,探究具有江南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提出点状空间文化功能激活、线状空间文化界面修复、面状空间文化景观再生。能够通过外部公共空间的活化,起到激发村落活力和传承江南文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车行道路网密度、慢行道可达性、周边商业设施密度、周边常住人口密度以及周边景点密度等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魏迪  陆毅  汪原  胡兴 《风景园林》2023,30(7):86-93
【目的】基于多源城市大数据,探寻信息流与公共空间活力的关系。【方法】以深圳市125个城市公园及其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为例,在控制区位特征、可达性、公共空间特征后,量化信息流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信息流对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信息流的不同变量(评分、情绪值、曝光度)与信息流类型对空间活力效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信息流的显著效应及其异质性,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提供定量数据支撑与策略。通过分析信息流介入活力营造的现象与机制,进一步反思人、技术与城市的关系,以重新理解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