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6,(2)
行为审计处理处罚对象选择有单罚制和双罚制。凡是谋取单位利益的违规行为,采用双罚制;凡是谋取个人利益的违规行为,采用单罚制。双罚制的理论基础是违规行为是单位成员的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发生了竞合,根据违规责任自负原则,必须对违规个人和违规单位同时进行处理处罚。由于双罚制能更好地实现审计处理处罚的惩处功能和预防功能,所以,双罚制效果好于单罚制。无论是单罚制还是双罚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审计客体必须是理性人,同时,审计处理处罚模式的力度必须适宜。  相似文献   

2.
杨伟倩 《今日消防》2023,(10):110-112
“无责任能力不罚”“轻微不罚”“首违不罚”“主观无过错不罚”四种不予处罚类型共同构成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框架下的不予行政处罚制度,除“无责任能力不罚”外,其他三种不予处罚类型普遍存在语义模糊、判断标准不明确、主观恣意性强等问题,消防机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时代背景和大量消防技术规范的客观存在,又给不予行政处罚制度在消防执法领域的恰当运用增加了难度。通过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逐一对后三种不予行政处罚情形在消防执法中的适用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新《行政处罚法》的立法本意在消防执法领域的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40条第二款“单位有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罚款。”明确规定了双罚制度,在《消防法》第五章的其他条款中大多也规定了双罚制度,本就消防行政执法中的双罚制度作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河北省邯郸市环保局对两家污水处理厂和一家钢铁企业及其单位法人代表同时进行了处罚。据了解,这是《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实施以来,首次实行"双罚制"的处罚案例。《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规定的"双罚"条款,即排污单位违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5)
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叫做未成年人犯罪。由于未成年犯罪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性,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上,也应该有别于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不实施死刑、相称、双向保护四个基本原则是未成年人犯罪惩罚原则,适度从宽,从轻或减轻处罚也应该在具体案例中加以施行。  相似文献   

6.
不能犯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一直是刑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不能犯本身可以分为可罚的不能犯和不可罚的不能犯,其中可罚的不能犯也就是不能犯未遂,是未遂犯的一种。而对于不可罚丢的不能犯,应该认定为不成立犯罪。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36):179-180
一事不再罚是行政处罚的一个基本原则,它的含义是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事实和同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它的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与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相适应。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有很多观点,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为"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经上行政罚款的行政处罚"。是一事不再罚的体现,但是这样的规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5)
所谓原因自由行为,一般是指行为人主观或客观不能完全控制自身意识和行动时的行为。文章对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责任主义观点对可罚性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上,如果严格贯彻责任主义的要求,会使得行为人实施结果行为时由于缺乏责任能力而被从轻或减轻处罚,但现实中却存在运用刑法予以规制的必要性;再次着力探究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的各种学说,并进行评析,通过比较各种立法模式,提出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5):208-209
在当今的整个社会中,行政处罚是一种很常见的处罚方式,当然,不能否认,它给生活做了很多的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以及过罚相当原则,而后又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文所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0)
新《公司法》将原来的注册资本实缴制变更为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公司资本制度的这一重大修改必然对股东出资纠纷案件的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1,(1)
我国对于立法上没有明确"一事"以及"不再罚"的界定,致使行政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存在着执法混乱以及多次重复处罚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刑法修正案(九)》对我国1997年《刑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评论不一,迎头抨击者有之,沉默不语者有之。在内容上,共有52个条文,其中增设的现行刑法分则的罪名总共是24种,对现行刑法分则已经明确规定的10种犯罪增加了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并且将其犯罪情节规定在内,将部分预备行为明确规定为刑罚处罚的对象,对现行刑法分则明确规定的罪名补充了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和并处罚金的情形,极大的扩大了犯罪圈的范围。因此有学者认为刑事立法与刑法修正违反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其实并不然,刑法谦抑性并不代表刑事范围的限缩,刑事范围的扩大并不代表是对刑法谦抑性的冲击或者抵触。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84-89
长期以来,对利用职业便利或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实施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追究,只囿于传统的刑罚方式,而对有关职业或资格的禁止只能由行政机关来作出。《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赋予了法院可以禁止犯罪行为人一定期限从事职业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扩展了刑事责任的内容。但由于禁止或限制从事职业作为非刑罚处置措施,缺乏职业确定的刑法性标准,而且禁止或限制从事职业的非刑罚措施附加于刑罚适用容易产生"处罚过剩"的现象。对禁止或限制从事职业的处罚权分设为司法裁判权和行政处罚权,不仅不利于刑事司法权的独立适用,而且有悖于实现刑事责任追究的公平原则。因此,应当将禁止或限制从事职业的非刑罚处置措施升格为资格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单位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和探讨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中笔者通过阐述区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意义,单位犯罪的界定,以及分析单位犯罪中对自然人的处罚是否应按职权大小确定罪责大小,这样能够充分认清单位犯罪的本质,不断完善法律,促使单位不断规范治理结构,依法依规参与市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2)
当前我国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主要是指年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我国刑法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免于刑事处罚。从本质上讲,犯罪与刑事责任两者之间有着引起与被引起的内在关系。如何合理有效、科学准确的追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是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特别是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上,法律体制不完善,立法、司法活动中对刑事责任的界定模糊不清,存在明显不均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2)
环境污染犯罪治理主要是指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为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从环境污染犯罪治理理念的缺失;环境污染犯罪刑事法网欠严密;环境污染犯罪刑事处罚方法单一;环境污染犯罪刑事处罚的强度不够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的不足。其次,从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的理念转变;严密环境污染犯罪刑事法网;完善环境污染犯罪刑事责任体系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的完善对策,最后,又以结束语的方式总结了该对策的应用给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带来的积极影响,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的健全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7)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频发,犯罪年龄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对青少年合理适用刑罚。本文通过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内涵,并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4)
我国药品犯罪刑事立法建立在假药、劣药二元化体系的基础之上,不仅在假药、劣药的认定上存在混乱,也造成了部分有罪行为的无罪化。《刑法修正案(八)》通过后,生产、销售假药罪由危险犯变为抽象危险犯,刑罚从某种程度上蚕食了行政罚应有的空间。立法应实行假药一元化体制,在此基础上,以保护法益的立场进一步区分药品犯罪中的假药和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假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6)
"心罚"是在教育活动中非常隐蔽而又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要避免"心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学生个人的努力,以及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
"治乱世用重典"可能存在一个可以令人接受的感性认识:既然轻刑无济于事,那就只好用重刑;用轻刑不能抑制犯罪时,用更轻的刑罚更不可能抑制犯罪。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分析犯罪率,指出如果犯罪率达到一个均衡点,更重的刑罚不会更多的减少犯罪的发生,这时司法机关如能从查处犯罪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能够减少查处成本,将对犯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