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36)
对于如何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体现,是对一定社会背景的刻画和反应。然而,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点被颠覆了,对文本的理解重心逐渐转移到文本本身以及读者的接受上来。本文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源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互文空间。源文本是作品素材的来源,作者通过用典或引用等方式将其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的作用,将这些信息整理、改编、组合,创作出文本,提供一个意义发生的场所;读者则是意义产生的载体,能动地参与意义的生产过程,意义存在读者的理解中。没有读者的参与,文本是"死"的,唯有读者的参与才能使其"活"起来并实现其功能。文本意义是源文本、作者和读者等多种声音的碰撞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5):24-28
壮族《布洛陀》与纳西族《崇般图》属于典型的创世史诗,其文本类型都具有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复合型特征,分别由本民族的文字——壮文、东巴文书写记录而成的经籍文本;这些文本基本上是在仪式上演述的经书,属于半口传文本,同时也存在着与有与史诗内容相关的各类口头文本。二者的文本差异性体现在文本类型、文本内容、仪式应用、文本书写制作、叙事模式、神灵体系、仪式规模、概念范畴等诸多方面。《布洛陀》创造了一个稻作文化世界,堪称"稻作史诗",而《崇般图》给予了纳西人以祭天的历史缘由,并以"祭天人"自称,这一史诗是名副其实的"祭天史诗"。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8)
"前理解"是解释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传播者是新闻文本意义生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受众是新闻文本意义生成的落脚点,两者的前理解对新闻文本意义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前理解作为"此在"的一部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动态过程中的前理解与新闻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1)
"周一见"娱乐事件以其喧闹的微博文本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媒体以及千百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制造了一个由微博首发的全民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娱乐事件通过微博文本传播消费产生聚集讨论和强大影响力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周一见"事件微博文本元文本的互文性的研究,力求解答为何以微博首发的"周一见"会产生如此喧闹的微博文本。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讲好中国故事"观点凸显新时期历史观教育对于高职德育课的重要性。论文主要从文本的可读性、真实性以及读者的态度和语言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历史观教育对于德育课程的支持,力图表明:德育理论是历史规律的浓缩,历史规律都是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显现出来。历史故事就像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文本,在读者讲述、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文本视域和读者视域之间出现交集,进而实现历史观文本的"视域融合",促进青年人历史观的形成,最终达到德育课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多义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可围绕"读出两个共识、思考一个争议、留下一些空白"展开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出共识,即文本的确定性内容;其次要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文本的争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的深处;最后设计课堂"留白",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语言以及文学的兴趣,而语文课本上插图相较于文字来说,更为直观形象,可产生"先入为主"的视觉效果,围绕插图学生可以先见文本"其貌",再知文本"其人",从画面到书面,有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由此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因为插图所包含的特有的美感,对陶冶小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以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9)
目前,不少年轻教师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经常脱离文本鲜活的语言材料,架空文本,随意"延伸",热热闹闹,"精彩"纷呈,这使语文教学走到了一个新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3)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当中深刻的浸透着对于人类生存不幸的同情和关怀,并不断试图通过他自己的方式来找到超越这样一种生存不幸状态的出路和方式,这样一种特质在《广岛日记》当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完全可以看到大江的作品不断试图碰触和解决现代社会当中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惑,最重要的是,给"做一个正统的人"提供了最完美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
《水死》是大江健三郎晚年时期"写作风格重写"的一部最新长篇小说,《水死》历经上世纪70年代着手,时隔40年后最终完成,是在主题思想,创作技法等方面都有突破性作品,也是大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小说。文章将用元小说叙事策略对《水死》进行创新性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