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进行DSA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A技术及其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2例疑诊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MSCT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9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6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2例。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单纯左下肢浅静脉曲张1例。以上30例CT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MSCTA诊断右侧股静脉扩张1例,未见异常1例,该2例DSA均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0,P>0.05)。结论  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6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272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CTA能够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CTA发现钙化病变52节段,SCA仅发现钙化病变35节段。CTA诊断冠脉病变的灵敏度96.33%,特异度98.16%,阳性预测值97.22%,阴性预测值97.56%。其中对左主干、左前降支病变及>75%的病变灵敏度最高,分别达到100%和94.4%。结论CTA对冠脉狭窄病变、桥血管、开口畸形、支架管腔均显影良好,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钙化病变诊断率优于冠脉造影,可以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及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判断肝癌寄生供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寄生供血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DSA证实存在寄生供血的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比较分析不同MSCTA重建方式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的符合率。分析存在肝癌寄生供血病例的MSCTA特征。结果DSA显示寄生动脉50支,MSCTA显示寄生动脉40支,阳性率80%。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两种重建方式结合能达到最佳显示效果。存在寄生动脉供血的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长径平均为6.9cm。结论MSCTA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肝癌病灶解剖部位临近裸区和悬韧带,以及病灶巨大对临近器官的直接侵犯、粘连可能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复的TACE治疗和随之发生的肝动脉侧支供血减少也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DSA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检查中的准确性、灵敏度和安全性,探讨采用MDCTA观察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17只日本大耳白兔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诱发DCVS,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MDCTA和DSA检查,并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DCT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55±0.14mm),术后(0.95±0.20mm),DS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61±0.19mm),术后(1.00±0.17mm),两种检测方法的测量值经统计学检验完全等效。结论MD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为观察兔DCVS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价值。 方法对12例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作CTA(320排CT)和对比增强MRA(CE-MRA)检查,并于1周内作DSA检查,评价CTA成像所示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并与CE-MRA、DSA检查对照。 结果12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明确显示脊髓异常血管及病变范围,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成像清晰显示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畸形血管与周围骨性结构空间位置关系。CE-MRA检查显示脊髓畸形血管病变范围,但仅显示8例患者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 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瘘口,弥补了DSA、CE-MRA单一成像的不足,对SDAVF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 V-3000型DSA系统,对2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一系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颈的清晰度及血管分支解剖的图象.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常规DSA检查发现18例动脉瘤,其中6例(6/18)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7例(7/18)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加摄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64层螺旋CT对59例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共计112枚支架)行CT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植入的112枚支架中109枚支架内腔得到清晰显示,总显示率97.3%(109/112)。12处中、重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确10处;15处轻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正确5处,误诊10处,无漏诊。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9%(99/100),阳性预测值90.9%(16/24),阴性预测值98%(99/101),准确率97.3%(109/112)。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用于支架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7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7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2次。共发现腹腔供血动脉解剖变异5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动脉形成7支,腹腔动脉走行异常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介入栓塞治疗后有无侧支血管的形成及来源优于DSA。结论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外供血动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64层螺旋CT常规肝脏三期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技术,对89例原发性中晚期HCC肝内、外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行三维重建,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肿瘤巨块型59例,发生肿瘤肝外供血33例;弥漫型21例,发生肝外供血4例;结节型9例,发生肝外供血1例。肿瘤肝外供血动脉有8条途经,共发现肿瘤肝外供血动脉44支,肝动脉起源变异19支。结论HCC肝外供血动脉较为常见和多变,并与肿瘤类型和部位有关,64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达到血管造影效果,可减少血管造影次数,减少对比剂用量,减少医患辐射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外伤性脾破裂CT、DSA影像的对照分析,探讨诊断急性脾破裂快捷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57例外伤性脾破裂均行CT、DSA检查,并作介入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及随访复查.结果CT在脾实质的裂伤、脾内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包膜破裂及腹内脏器合并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在脾局限性裂伤的显示上明显优于DSA,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2=10.71,P<0.005);DSA在脾实质内小片挫伤,尤其是弥漫性小片脾实质挫伤、脾内动脉瘤的部位和形态、介入治疗后栓塞部位的显示较CT更具优势,在脾内小片状挫伤的显示上优于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肺隔离症在CT平扫显示为囊性(5例)、实性(25例)或囊实性病灶(13例),病灶从1.5 cm至12 cm不等。CTA诊断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DSA和(或)手术显示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从患者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7.7%,敏感度为97.3%的,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8.0%,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患者、血管两方面比较,CTA与DSA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TA可以替代DSA用于术前诊断肺隔离症。CTA不仅能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而且可以提供异常肺实质、气管及周围肺气肿等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并测得肺静脉数量、开口大小以及各个肺静脉走行方向,其中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大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64层螺旋CT构建左心耳形态,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界嵴及界嵴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连接部位的关系分别存在2种形态变异。③64层螺旋CT构建左房顶部形态分为突起型(9.0%)、凹陷型(32.9%)、平坦型(58.1%)3种,有12.5%存在局部凹陷。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肥胖等多种因素影响,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均逐渐升高。周围血管疾病合并冠心病的管理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旨在综述周围血管疾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冠心病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周围血管疾病对已知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周围血管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建术的时机的选择以及术后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旋转DSA的软组织断层重建技术(Dyna CT)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中36个胸椎和腰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经X线摄片、Dyna CT和螺旋CT扫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椎体外渗漏和胸膜腔的图像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的手术都获得成功.所有病例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在经PVP术后的36个椎体中,30个椎体的无椎体外渗漏,都经X线正侧位、Dyna CT和CT确诊.6个椎体出现椎体外渗漏,经X线正侧位、Dyna CT和CT检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蛳 TOF?蛳 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蛳 TOF?蛳 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蛳 TOF?蛳 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蛳 TOF?蛳 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 无对比剂3D?蛳 TOF?蛳 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Angio)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 23例经常规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患者,行3D-Angio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16例患者分别在行支架成形术前后作常规血管造影(2D-Angio)和3D-Angio检查,分析其治疗前后血管的改善情况.结果 3D-Angio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血管狭窄段的轮廓改变,准确地判断狭窄程度和范围;还可了解管腔内情况,显示管腔变小,凸凹不平和突向腔内的斑块.内支架成形术后,管腔轮廓恢复正常,腔内凸凹不平可变光整,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胆道狭窄的多层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以55例经皮胆道造影(PTC)或内镜逆行胆道造影(ERC)证实的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患者为对象,分析缺血型胆道狭窄(IBS)23例及非缺血型胆道狭窄(NIBS)32例患者的肝内、外胆道及肝动脉病变情况,根据二项分布样本总体概率的Z检验比较两组多层CT表现差异。结果多层CT检查中,54/55例(98.2%)胆道狭窄患者发现不同程度胆管扩张,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的IBS患者漏诊。IBS患者肝门区胆管狭窄(21例,91.3%)、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16例,69.6%)发生率显著高于NIBS患者(分别为4例,12.5%和12例,37.5%)(单侧P值<0.01);胆总管吻合口狭窄(8例,34.8%)、肝外胆管扩张(8例,34.8%)、肝内胆管均匀扩张(6例,26.1%)发生率显著低于NIBS患者(分别为27例,84.4%、29例,90.6%和20例,62.5%)(单侧P值<0.01)。CTA发现16/23例IBS及5/32例NIBS患者肝动脉狭窄,IBS患者肝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单侧P<0.01)。IBS组5例合并肝内胆汁瘤及2例合并胆源性肝脓肿患者全部出现重度以上肝动脉狭窄。2/3例胆漏患者合并IBS,CTA发现1例肝动脉血栓、1例极重度肝动脉狭窄。结论IBS、NIBS在胆道狭窄部位、继发性胆管扩张部位和肝内胆管扩张多层CT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肝门区胆管狭窄及肝内胆管不均匀扩张为IBS主要表现;CTA还能发现相关血管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