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6,(5):116-117
在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博"是一个重要概念,历代文论都不乏关于"博"的深刻论述及不懈追求。《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之作,其中也有大量涉"博"字句,如"博练""博观"等,是在显性层面显现刘勰对"博"创造性的生发;而在隐性层面,《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思想资源无一不体现了"博"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境界说"是一种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采用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手法,抒发出作者的主观真实情感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既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现代文论的鼓舞和推动。但同时,"境界说"也存在着含义模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3)
陶渊明第一次被发现,是出现在钟嵘《诗品》中的中品。这与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论诗标准——"滋味说"密切相关。位于中品,而非上品。也即是一部分符合钟嵘的"味",一部分则是对"味"的背叛,由此可见,"味"的多维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究竟陶诗是如何与钟嵘滋味说的"味"相符又相悖是陶渊明在《诗品》中品级位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3)
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虚静"概念,使之进入文论领域,成为一种创作观;并以"虚静"为核心,详细介绍了作家在写作前应有的心理准备与写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等问题。该主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拥有深远的挖掘空间,为学者津津乐道。本文拟从刘勰"虚静"说的源流与内涵入手,浅析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正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室内设计是人与空间的对话,室内设计师赋予空间生命、活力和情感,只有情感上的认同,其作品才有生命,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美和关系俱生、俱长、俱灭。"这句至理名言给我们以启迪:室内设计是整合艺术,它的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对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对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对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1)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一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专著。由于该著作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并在前人基础之上,自成体系,因此在中国美学和史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刘勰作《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3):117-118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论著作,每一篇都阐述了对于为文的指导。作为"文之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纬》篇,既体现了刘勰"宗经"的指导思想,又说明了谶纬对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钟嵘与司空图都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泰山北斗。钟嵘对诗提出了"滋味说",司空图则提出"韵味说"。钟嵘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其实有着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以"味"论诗。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四百多年的文学理论家。他们的思想理论又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异之处。笔者认为区别主要表现在:钟嵘论诗只触及到诗的言语层和形象层,而司空图则进一步深入到诗的意蕴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
《文心雕龙》的大部分篇章中,刘勰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诗经》,并对《诗经》的作者、修辞手法、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等发表了精辟的意见。这些意见,既有对前代研究成果的因袭,也有总结和发展,研究《文心雕龙》关于《诗经》的论述,对于深入了解《(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8)
《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以情而感人,表现物境的目的还在于传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山水情境的创造,要求画者有审美涵养,在心灵的飞跃中去体验、去感受。山水画中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参与,画家情感的寄托通过人的参与具体地传达出来,从而把画中情与景结合起来。中国山水画到了宋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极致,在情境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