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类型,探讨不同类型基因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通过384孔板DNA提取试剂盒检测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156例经过病理确诊2个月内接受TACE治疗HCC患者的VEGF基因型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检测出VEGF 2578C/A,VEGF 1154G/A,VEGF 634C/G和VEGF 1498T/C 4种基因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47%。经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分期(TMN)、癌灶转移、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型是独立预后因素。肝癌TMN分期为Ⅲ至Ⅳ期将极大增加肝癌患者死亡风险(HR=3.64,95%,CI=1.67-6.79;HR=2.91,CI=1.30-6.27)。然而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类型患者相比野生基因类型死亡风险更高(HR=3.65,95%CI=1.35-11.13;HR=7.13, 95%CI=1.46-65.8)。结论 VEGF 2578C/A和VEGF 1154G/A基因类型与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能对预测介入治疗HCC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肝癌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预后有重要关系。本文主要对肝癌行不同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李丁  向华 《工业加热》2014,(11):1018-1021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迁移和抑制核因子k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生理学特性与VEGF作用相关。现就VEGF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HIF)?蛳 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另选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HIF?蛳 1a VEGF含量。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血管侵犯及BCLC分期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nplan?蛳 Meier法分析术后血清中HIF?蛳 1a 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0例患者TACE术前HIF?蛳 1a和VEGF含量分别为(175.7 ± 62.2)pg/ml和(346.6 ± 134.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 ± 5.07)pg/ml和(49.9 ± 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第1天血清HIF?蛳 1a含量明显高于术前[(603.1 ± 166.6)pg/ml比(175.7 ± 62.2)pg/ml,P < 0.01]。VEGF含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分别为(210.7 ±61.5)pg/ml和(300.1 ± 82.6)pg/ml ,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术后1个月下降更明显[分别为(146.8 ± 50.6)pg/ml和(244.8 ± 54.5)pg/ml,P < 0.001)]。Cox回归分析证实KPS评分、Child?蛳 Pugh分级、门脉癌栓、肝内外转移、血管侵犯等因素中,回归系数对风险度有重要相关性。Kanplan?蛳 Meier分析显示,术后血清HIF?蛳 1a、VEGF含量高低对评估预后有指导意义。结论 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HIF?蛳 1a和VEGF含量变化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导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其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30例肝细胞癌患者分别于第1次TACE术前1 d、术后3~4 d及28~30 d测量血清VE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清VEGF水平.TACE术后6个月CT及DSA评估患者肝癌转移发生情况.结果在碘油分布不均匀及门静脉癌栓组中,术后血清VEGF水平与术前比较增高(P<0.05).转移性肝癌组患者术前的血清VEGF为(211.06±112.11)pg/ml,显著  相似文献   

7.
8.
杜海军 《工业加热》2009,(4):302-305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内皮抑素)联合肝动脉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常规TACE加重组人内皮抑素-碘化油乳剂栓塞;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TACE。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不定期复查CT或MRI ,以及DSA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比较瘤体缩小情况,AFP变化,6个月、1年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1年生存率、AFP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5%(15/20)和60%(12/20);AFP下降值平均差为300μg /ml ;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结论内皮抑素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提高,AFP下降明显,肿瘤新生血管、转移抑制明显,且安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白芨作为一种止血中药,传统应用于多种内伤血证、外科血证及溃疡肿毒。现代药理新技术对白芨成分的深入研究,使得白芨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现代放射技术的发展,结合白芨的药理性质,使得白芨在血管栓塞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HCC患者,根据其在DSA的表现特点,如肿瘤大小及多少、病灶边缘是否清晰、肿瘤血供情况(包括肿瘤血管的丰富度及是否有动静脉瘘等)等特点进行分析;用Elivision TMplus法对HCC组织切片进行VEGF定性检测,根据染色程度及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进行HE染色,用Edmmond法进行病理分级,本组把Ⅰ、Ⅱ级划为高分化组,Ⅲ、Ⅳ级划为低分化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肝癌组织的VEGF表达与癌组织血供特点、病灶数目多少、轮廓完整性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或P<0.0167),与瘤体大小无关(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DSA某些表现特征与肝癌组织的VEGF含量有一定相关性,通过观测DSA图像特征能提高对肝癌侵袭和转移评估的能力,给临床个性化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栓塞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后肠壁缺血改变程度,探讨最佳可栓塞动脉级别、最大可耐受栓塞范围以及栓塞剂颗粒的大小.方法 20只犬随机分为4组,采用3F微导管以明胶海绵(GEF)作为栓塞材料超选择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分支.A、B两组分别采用直径500~1 000 μm,1 mm×2 mm的GEF颗粒在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C、D两组分别采用1 mm×2 mm的GEF颗粒在2、3支毗邻的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术后2 d处死动物,取栓塞动脉供血相应肠段及系膜,测量其长度,并行大体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碘油栓塞术(TACE)与射频消融术(RFA)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原发性小肝癌先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碘油栓塞,对残留癌灶行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结果21例原发性小肝癌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7%、77.7%,中位生存期为26.8个月。结论原发性小肝癌行碘油栓塞术与射频消融术联合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各种栓塞剂对门静脉分支栓塞后肝脏在形态学上的变化和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以45只大鼠为实验对象,除5只留作对照组外,40只分成4组,用4种不同的栓塞材料进行门静脉右支栓塞,术后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处死每组5只动物,剖腹观察肝脏各叶的形态变化,然后分离各叶进行称重,并计算右叶与全肝的重量比(比例1)和肝脏与体重的重量比(比例2)。然后用t检验方法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栓塞后见肝右叶明显变苍白,表面呈斑纹状,各组之间差异不大,在术后14 d及21 d,第1、2、3组的大鼠肝右叶均见明显变小,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钢圈栓塞治疗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方法、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例以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行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检查,明确HAPA诊断后,以钢圈或微钢圈超选择栓塞假性动脉瘤的供养动脉,栓塞后造影复查,并于术后观察和随访6~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血管造影前的出血量为1200~4000ml(平均2385ml),3例肝功能正常,4例肝功能异常(ALT升高2例85~156μ/L、阻塞性黄疸2例TBIL76~112μmol/L)。动脉造影能清晰显示HAPA的位置、形态和供养血管。其中肝外型HAPA4例,肝内型HAPA3例,合并动门静脉瘘1例。分别以钢圈或微钢圈栓塞其供养动脉,共计应用钢圈13枚,微钢圈12枚,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所有行栓塞后患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随访期内无复发出血和因栓塞引起的并发症。结论钢圈栓塞是治疗HAPA安全、有效的治疗,其中远期临床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导管超选择插入17例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以碘油或超液态碘油、明胶海棉和(或)钢圈栓塞.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17例中有11例分别于术后1~12个月行CT或B超随访.瘤体缩小>50%者8例,>30%者2例,1例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者11例,明显减轻者5例,总有效率94%,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a pulsating cylindrical fluidized bed using microcapsule particle-phase change material (MPCM) was examined experimentally. A solenoid on and off valve was used to provide the pulsation and was varied from 1 to 10 Hz. The test section in the bed was loaded with granular microparticle-phase change material (MPCM)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200 µm. The pulsation effect on the thermal field, thermal storage,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investigated for 1.5, 2, and 2.5 of minimum fluidization velocit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e oscill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in pulsation frequency. An increase in heat transfer rate was shown to be related to the superficial velocity. The maximum performance was obtained for the frequency of 7 Hz at the velocity ratio of 2.5.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increased by 17% for frequency pulsation of 7 Hz. Furthermore, the Duty cycle (η)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urn-on duration to the total turn-on and off duration for entering airflow to the solenoid valve. It was shown that the η > 0.4 led to better mixing and higher heat transfer. However, the pulsation effect was shown to disappear for the duty cycle of higher than 0.8. Comparison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of others for continuous flow was in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栓塞材料在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中产生栓塞后反应(栓塞综合征)的情况.方法 39例肝硬化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11例使用钢圈栓塞,15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13例使用PVA颗粒栓塞.栓塞面积一般在70%左右.结果 39例均达到治疗效果,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钢圈组、明胶海绵组及PVA组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1.8%、100%和100%.钢圈组术后第2~5天为疼痛最严重时期,明胶海绵组及PVA组术后1~7 d为疼痛严重期.33例患者出现中度发热(38.5℃左  相似文献   

18.
阎洁羽  段峰  王茂强 《工业加热》2012,(12):1054-1058
【摘要】 传统治疗症状性多囊肝的方法有外科开窗、经腹腔镜开窗、部分性肝切除、肝脏移植、经皮穿刺抽吸及注入硬化剂治疗等,均存在一定缺陷。近年发现,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中,肝脏的囊肿由发育良好的肝动脉分支参与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前者被认为是囊肿液体的“来源”,因此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闭塞供应囊肿的肝动脉分支后,可阻断液体来源、使囊肿缩小甚至消失,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朱轲  曹建民 《工业加热》2010,(12):985-98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及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平阳霉素 超液化碘油乳剂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行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CT,见瘤体血供消失,其内碘油沉积良好,并出现瘤体缩小、碘油聚集征象。血管瘤直径由术前为(9.3+2.2)cm到术后6、12个月时分别为(4.2+1.5)cm和(2.0+1.3)cm。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均获缓解或消失。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胆管狭窄和肝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