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古村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具有难以复制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如何在活化古村镇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平衡城乡关系、满足乡愁体验、重振乡村社区、保护文化遗产、优化乡村结构,是很多乡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形成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歌,其中很多诗歌都诞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里,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文章作者将对传统节日开展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进行论述,并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3.
刘丹 《建筑与文化》2014,(1):196-200
设计师背景 许建国有很多头衔,但他最中意设计师这个称呼.自小生活在合肥的他对徽派风格有天生的敏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突显着明显的徽派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也正因为他作品中透露出文化的本土性和对居住生活的自然追求,让他荣获多项奖项,并在这八年间设计出了很多大气,沉稳,并极具中国古代文化底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罗思敏 《现代装饰》2007,(12):24-25
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东方源远流长的文化,正慢慢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因而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很多东方风格的作品。在西方欧美设计师的作品中渗入了很多中国、日本等文化的符号与内涵,他们把这种风格的设计称为“新东方主义”。而中国、日本很多设计师推崇“简约”而又在功能上与审美上有着亚洲人自己的特点。所以被国人称之为“新亚洲风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1)
纵观李贺的诗歌,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莫过于通感以及用典。他的创作不拘于现实,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虚像与实境结合,营造了出尘出世的意境,又通过用典援古证今、借古抒怀,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让语言更加精炼含蓄。诗歌创作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本文试从李贺的生平背景和人生际遇着手,结合李贺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作品,分析通感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并对李贺不同风格的诗歌进行解析,以期获得对李贺其人及其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6):38-40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者,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反映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歌体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诗歌慷慨刚建,悲愤沉郁,同时文采斐然,语言华美而不失清丽。他的诗歌中运用了罗列、烘托和对照的意象组合方式来表达他的思想,增强诗歌的意义。在曹植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喻、对偶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曹植的诗歌创作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他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拓宽了五言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同时也确立了抒情的文化品格,促进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文质彬彬道路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设计行业与国家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等因素息息相关,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周年,可以说过去的40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过去的这些年,我们的建筑设计观念在不断更新和转变,我们除了关注建筑的经济、美观、适用外,还更加关注生态、绿色、可持续、本土文化融合。繁荣发展的大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和场地去建设我们的作品;同时过快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遗憾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5)
作为汉末魏初的一代文坛魁首,曹操流传后世的诗歌作品虽然数目不多,却在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方面独占鳌头。他的二十多首乐府诗开了"借古题今"的先河,也开创了"诗史"的先例,完成了对"诗言志,歌咏言"的佐证。作为诗人的曹操,诗歌中的情感体验大有回味无穷之趣。但同时作为建安时代政治、军事领域中的最大实力派,其在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中表露出的情感,较之艺术世界里的至情至性,真与伪之间的区别更可谓泾渭分明,在审美空间里也自发性地进行着情感层面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
诗歌是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能够体现诗人的魂,通过诗歌教学学生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受那寂寥或轻快的人物心理。受社会环境影响,我国面临着文化缺失的危机。儿童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不良读物充斥着儿童的生活。受其影响学生较早地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里的公共建筑是很多中国乡村曾经繁荣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物质形态体现着中国乡村文化。以新绛县光村、刘裕村等为代表的山西古村庄,在庙宇的神秘与黄土的质朴间塑造了一种充实的祥和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