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艳波 《建造师》2010,(10):153-154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的一种文化障碍。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现象称为词汇空缺。本文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补偿手段:音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造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4)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形式,可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地域方言主要是由于地域的划分而在某一地区居住的言语共同体所享有的共同的言语体系(音系,词汇,语法等),不同的方言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接触碰撞,从误会到理解接受,不断调整双方的方言系统。这说明语言或方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语言体系或方言体系在不断地解构、重构,这更体现了口头交际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9)
东北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区中重要的一个次方言,是东北地区使用的重要汉语方言,因此,对一些词汇人们很难分辨清楚其归属于普通话还是东北话。东北方言在使用时经常带有后缀"-子",并且使用范围极广。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后缀"子"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分别表现在词性、称谓、语言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交流对话是语言的运用形式。但是传统英语教学往往分开引导,这就造成词汇记忆和语言逻辑表达分开,形成"话到用时词恨少"的尴尬局面。所以,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小学英语如何融合单词和对话教学厚积薄发,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4)
本文不具体分析邳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而是在和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对比中,从整体上分析邳州话在日常应用中的特色。邳州话总的特点是冲,这是通过邳州人在讲话时吵架式的对话方式,频繁使用反问句和粗俗口头语以及称谓语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的频繁,邳州话已经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  相似文献   

6.
福建闽中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文化种不同口音的代表。背景、风俗民情、地理气候环境、传统建筑工艺的不据周振鹤先生分析,造成方言分化变异的原因有同,闽海系各区的民居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闽中三:首先是移民越走越远,与中心区的来往越来越少,区民居作为闽海系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独特方言也就越来越隔阂。其次,移民带来的方言难免要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土著方言接触,并且吸收土著方言的成分,这也增加了方言的变异。第三,一个方言的两头受邻区方言的影一、闽中区的地域分布与建筑文化响,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7)
方言是一种地方性语言,通常在一定的地理使用,根据地区差异性,中国划分了七大方言区。四川方言就是北方方言一派,北京话是北方方言的代表性语言。随着时代的演变,四川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系统,与北京话又有所区别,表达形式和语音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变异现象。本文以四川话"很"这个程度副词为语料,句法学与语用学的理论结合,对该类程度副词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使用和意义建构的异同,也对今后语用句法学的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9)
绩溪方言谚语不仅折射出了徽州的人文思想、风土人情,而且通过口耳相传,客观上也保存了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在语言上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4)
潜山方言中有大量的以"子"充当后缀的合成词。除了主要作名词的后缀外,还能充当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缀。"子"的词汇、语法功能有构成新词、区别词义、改变词性还有表细琐,表亲切、喜爱,表轻微,表概括、引申等辅助作用。普通话中儿化所起的特殊作用,潜山话里由"子"缀来替代。因此潜山话里的"子"字缀有构成新词,区别词义,改变词性等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8):364-365
目前我国仍旧存在就业歧视现象,例如男女性因性别而不被录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时有发生。而造成就业歧视的原因有很多,岗位性质、文化背景、市场效率、社会认知等都会对就业歧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性别意识观念。在传统的性别意识下,人们将社会性别②固化、稳定下来,限制了男女两性的发展空间,也导致人们对于性别歧视的认知很差,部分人群对就业歧视现象的识别度很低。本文以第三次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支撑,在研究在传统性别意识下的就业歧视性别敏感度的现状基础之上,力求发现不同地区、职业、岗位等所具有的性别歧视敏感度的差异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