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物考察以及同移民历史进行比较,可以把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混沌、初现、稳定、变迁和衰落五个时期,从而为桂东南客家民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基础。其中,比较常见的堂横屋可能在宋代就已经在桂东南出现,而典型的围龙屋、围楼、围村等则可能在明中后期以后才陆续出现,目前所见的实物,大多建造于清中期至民国末年,期间受西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客家民居之中出现局部的改变,而在解放之后则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南是广西最主要的客家聚居区,相应的客家民居类型可分为基本类型、发展类型、变异类型和相关类型四大类,其中基本类型有堂屋和横屋,发展类型有堂横屋、围龙屋、围楼、围堡和围村,变异类型有传统变异和洋式变异,相关类型有祠堂和碉楼,各种类型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关联,并共同塑造了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围合性、对称性、向心性、秩序性和匀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外墙、炮楼、通道、枪炮眼、月池、大门以及护城河、水井、粮仓、栅栏等是桂东南客家民居防御体系的主要元素,并由此形成外围抵御、内部组织和生活供给三个部分,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对桂东南客家民居的防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客家民居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4.
杨星星  赖旻 《华中建筑》2012,(1):159-164
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客家人也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当中,增城客家围龙屋的后围龙发生着由半圆转为直线形的悄然变化,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广府化特色。该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广泛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闽西、赣南、粤东和粤北等山区。赣南客家民居以围屋最具代表性,粤东和粤北则分别以围龙屋和围楼最为有名。闽西客家民居大体上可分为群体住宅和土楼两大类,而土楼住宅是闽西最具特色的民居。客家土楼的成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光  相似文献   

6.
林梁 《建筑与环境》2010,(6):128-129
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有;土楼,围龙屋,府第式堂屋三大类。从土楼,围龙屋到三合院可以看到客家民居根据时间地点迁移建筑而不断的做出改变。从建筑角度看,容家民居带着浓厚的中原建筑色彩结合客家聚居的特点而形成。其建筑材料(土)和构筑方式与早期北方民间土筑建筑相似,但更具他自身建筑特色:以三堂为核心的中轴对称布局,建筑封闭,坚固,聚族而居的容家居住形态。从人文角度看土楼,围龙屋,三合院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而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结构复杂,布局讲究,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7.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建,其中梅县、梅江、兴宁、平远等地区两类建筑有共通的风水意匠,并且其堂屋进数受梅州客家民系发展及宗庙祭礼改制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建,其中梅县、梅江、兴宁、平远等地区两类建筑有共通的风水意匠,并且其堂屋进数受梅州客家民系发展及宗庙祭礼改制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吴庆洲一、胎土源自生殖崇拜文化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凤楼中,均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花头)的所在(图1),其位置在中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于祖堂地平。若其后无围龙屋,则呈土丘状;若后有围...  相似文献   

10.
殿堂式民居是客家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对广东梅州典型殿堂式传统民居通风情况进行实测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民居庭院、厅堂、天井及周围空间、横屋等,用风速仪对上述各空间进行每小时的风速监测,取得民居内通风流线和风速范围,测量表明殿堂式民居可以利用庭院、厅堂、天井等空间转换来引导自然通风,但是,建筑群普遍存在近门厅堂通风优越,后堂及横屋通风强度小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梅州市客家民居建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州市客家民居建筑的初步研究邱国锋梅州市是广东境内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境内保存着很多古老民居建筑,大部分保留着客家传统的建筑艺术特色。一、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客家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它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胸,知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南北中轴等;另...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将客家民居围龙屋建筑形式运用到南宁旧城区改造中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南宁市人民路北二里旧区改造方案做了进一步探讨,指出围龙屋对南宁市旧城改造具有普遍适用性,为南宁旧城区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客家围龙屋为研究对象,包括其布局和特色, 其化胎的哲理意匠、化胎形态的历史演变,其五行石的形态和文化内涵,论述围龙屋体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并研究了围龙屋适应山区环境营建的生态智慧。 得出如下结论: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中最能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建筑,是能够有机生长的建筑,是最具深层文化内涵、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及哲理智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4.
言论     
<正>热评〉客家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被并列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近日,梅州又有一座客家围龙屋即将被拆除。此公祠为叶氏宗祠,建筑存在超过300年。整个梅江区共900余座客家古  相似文献   

15.
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围屋式民居,明朝成化年间开基的南口镇的侨乡村,在1.5km2的范围内就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屋,是围屋聚落最密集的乡村之一。同时这里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祠堂、学塾、庙宇等,民居建筑中又有围龙屋、杠横屋、华侨大屋、别墅洋楼等多种形式。其建筑布局和营造在节约土地、灾害防御、建筑功能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均体现处独到的科学和艺术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和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6.
李伟荣 《城市建筑》2023,(10):30-33
河源为古龙川县境,其客家民居形制除了堂横屋之外,有早至秦始皇时期就从赣南地区传入的四角楼,以及南宋时期从兴宁、梅州地区沿着东江流域传入的围龙屋。随着迁入人数的不断增多,客家人逐渐从河源北部向南部迁徙,在此过程中,四角楼及围龙屋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文章通过对比河源不同地区四角楼和围龙屋的来源、传入时期及传入地的区位和地理条件等因素,论证二者在河源境内由北到南呈现出从对比鲜明到趋于相似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围龙屋等传统民居奇特的建筑构思,体现了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反映了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的传承、创新和融合。文章从客家围屋形制变化,归纳其特点并探索客家文化发展过程,对如何借鉴古代的建筑思想,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颗印”民居又称“一口印”,是我国典型的民间建筑风格,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徽、陕西等地区,与广西杆栏式、客家围龙屋、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并称为中国五大古建民居。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近些年“一颗印”大部分建筑面临残破不堪、失修等亟待解决问题。“一颗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需要系统性、整体性、有效性的进行开展。  相似文献   

19.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54-158
通过对广东梅县客家建筑的民间匠师访谈,初步整理出对基地、房屋类型、材料、尺度的传统经验、技术和知识,为进一步结合实例的分析研究提供基础。文章还提供了客家围龙屋的放线方法以及当代传统营造过程的工种和组织状况等一手数据。  相似文献   

20.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