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5):6-10
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小说承载着一种力,抒写了人生的苦难,同时消释生命的苦难。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苦难和死亡的理解就不同。在余华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童年时代对苦难和死亡的体验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使他的作品敢于直面死亡,在余华眼里的苦难和死亡都很平常,因此成为了他作品的一个独特视角,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江刚 《云南建筑》2014,(3):140-142
干建筑师这一行,最深的体会是“熬”。这个“熬”字,是与时间有关系的,不是“煎熬”的“熬”。建筑师的学习、工作和成果,无不是通过尽极大精力和时间“熬”出来的。最早接触到“建筑师”一词,是在小时候,看过一本根据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三部曲改编的连环画《在人间》,里面描述高尔基少年时,到过一个当建筑师的远房亲戚那里作学徒,从中知道了建筑师是“画房子”的,而且连高尔基这么聪明的人也难以画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Z1)
<正>说明:本文引用的语句,没有标注出处的都是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一文一文,以及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高尔基作品选作品选》中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节选自高尔基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伊则吉尔老婆子》是个短篇小说,采用民间传说的方式,讲述了三个故事。丹柯是其中的第三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5):2-3
本文以《呼兰河传》为解读文本,通过分析萧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探讨将童年经验巧妙融入到文本中的技巧,试图挖掘《呼兰河传》中童年经验蕴含的独特审美底蕴,希望能够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与思考童年经验对于创作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
<正>舒曼(Schumann,Robert 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7岁学习钢琴,12岁尝试创作,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18岁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次年放弃法律改学音乐,立志做钢琴家,但1932年因练琴伤及手指,只好将全部精力转入音乐创作和评论。其作品范围很广,除了大量艺术歌曲、交响乐之外,还创作了许多富有特色的钢琴曲,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蝴蝶》《童年情景》等。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标题性钢琴套曲,在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品并非以音乐直接记录儿童的生活,也不是供孩子演奏的小曲,它是为成年人回忆童年时代的情景而创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2)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代表作,作品透过小男孩桑桑的视角,记叙了发生在油麻地一个又一个撼动人心的故事。小说格调高雅,充满了浓浓的美感。本文从意境美、人性美、苦难美三方面赏析《草房子》的审美价值,以领略曹文轩纯美小说的唯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
<正>如果说《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个人童年的回忆,那么《故事新编》则是鲁迅先生对于华夏民族群体童年的追忆。回忆性质的散文或小说大都呈"闲适"、"恬淡"、"温和"的整体风格,但是鲁迅先生所创作的《故事新编》,其艺术手法却具体表现为"油滑"。(一)何谓"油滑"所谓"油滑"是指:在历史题材中杂入现代生活的情节,即矛盾先生所评述的"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陈鸣树先生也指出:"最大胆最独特的创造就是将现代的生活,将今人今事交融在古人古事之中"。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张承志创作的蒙古题材的作品在他的前期创作中占主导地位,但在后期作品中也有提所及。以《黑骏马》《牧人笔记》《起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前期蒙古题材小说为例,浅析其特点,从而对他前期小说创作风格、作品内涵有一定意义上的把握、评定。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5):19-20
以往对于宁夏作家的文学创作研究,多集中于对苦难的抒写、对各民族人民生活日常的描写、对民俗农事的刻画等,儿童文学一直是宁夏作家创作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但在宁夏作家群中,却有许多作家将叙述的视角放在儿童身上,比如郭文斌作品中经常以五月、六月这两个儿童视角进行叙述;马金莲在小说《一个人的地老天荒》中塑造出的苟小莲等青少年形象。近年来,宁夏作家创作出的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宁夏儿童文学作家赵华,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等奖项,深受广大小读者的喜爱。马金莲也出版《数星星的孩子》,成为本土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6)
许多人把《青衣》看做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一个界限。《青衣》则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前期创作叙述语言的形态,不仅语言更为灵活多变,而且在故事情节上也有了很大的起伏。毕飞宇在《青衣》获得成功之后,仍然笔耕不辍,紧随其后创作了《玉米》这部小说。本篇论文旨在还原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们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