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9):110-111
文化差异的存在必然会从不同的侧面对文学翻译产生影响,因此要想保障文学翻译的质量,就要结合文化差异进行解读,在全方位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翻译语言,增强翻译文学作品与原文学作品的契合度。本文将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层面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适当提出了文化差异背景下有效翻译文学作品的方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1)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译者将既有的原语内容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特征的形式进行的重写过程。本文就各个时期翻译领域特别是文学翻译领域中对文学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译者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探究,得出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基于语言能力的精确,还需要译者主观的文学鉴赏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7)
幼儿文学作品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征来书写,尽量符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等,构建多元化的幼儿文学体系。受年龄的影响,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幼儿文学作品应具有直观性、幻想性,作品内容纯真化,多以叙事为主,语言轻松欢快。探讨了语言修辞艺术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了语言修辞艺术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功效,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幼儿文学作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5)
洪堡特的语言观特别是语言的"世界观"思想在语言学史上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也有重大的启示。洪堡特关于语言差异性和统一性辩证相关的论述无时不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者其实就是在语言差异中寻求统一,利用统一性使差异性得到最好的整合。笔者试图通过莫言小说《酒国》英译本的部分语句做例子,来分析洪堡特语言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观点,并且揭示了语言差异与统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及对文学翻译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9):104-106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往往不仅具有称名功能,而且内涵丰富,一般来说,为了最大程度契合自己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学大师们十分重视人名的选用。因此如何在译文中最大程度还原人名原有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文学翻译领域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将结合目的论的翻译法则,探究鲁迅作品俄译本中苏联翻译家们对人名及绰号的翻译方法,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意象转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5)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学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语文教材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4)
<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多元的文化知识和真实的语言情景。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将文学重新列为学习内容,文学继而成为英语基础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牛津高中英语课本中,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如H.G.Wells的小说《The Time Machine》、Jules Verne的《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等。长期以来,我国高中英语课堂忽视文学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己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
英语文学翻译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除了要运用准确的语言词汇和翻译技巧外,还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背景差异,力求达到真实、准确和文雅的要求。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内容展开分析,总结了当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大学英语文学翻译教学内容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3)
英语作为由民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语言精华,在翻译其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典故的翻译是翻译过程的重点。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深化下,英语文学作品作为英美文化的财富,从语言内涵到语言的表达色彩上,英语文学作品对典故的运用都是文章韵味的体现,对提高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有重要作用。在中外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前提下,做好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发挥着语言交流的作用,还促进了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8):227-229
中国的翻译文化史始于汉唐的佛经翻译,发展于近代的明清科技翻译,兴盛于近代的西学翻译,跨入21世纪,更是达到了全方位的外籍翻译的井喷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研究也紧跟其后,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信""达""雅"开始,翻译界拉开了关于"归化"与"异化"的无休止争论。回溯几十年的翻译研究,可发现,它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能动性阐释的张力。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者仍寥寥无几,将着眼点放在泰汉翻译研究上的更是几乎为零。因此,本文拟结合泰国文学汉译的历史及译者情况,探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泰汉文学翻译,进而为泰汉两国文学的平等对话提供一些可能的依据。之所以基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探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出于以下的考虑:首先,在现代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中,文学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学无所不包,所以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最厚实、最有来龙去脉的描绘;其次,从语言的使用上来讲,文学作品里什么文体都有,各种表现手段齐全,正是语言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