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
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以其独特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传入朝鲜半岛后,以至于很多小说对此竞相模仿和借鉴。在此以《玉楼梦》和《田禹治传》为例,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它们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与《西游记》的相似之处,从而窥探出《西游记》在韩国的传播与受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6):52-53
元明鼎革之际,蒙古族戏曲家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对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影响深远,是研究小说《西游记》不可忽视的重要珍贵资料,杂剧《西游记》为小说的成书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
当今中国文坛,没有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像《西游记》那样获得这样多的少年儿童读者的青睐,也没有一个中国儿童不知道"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活力十射的人物形象。那么,《西游记》吸引少年儿童的奥秘究竟何在?本文通过认真阅读探讨,主要从形象性、趣味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对《西游记》的儿童文学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希望能对儿童文学创作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了韩国歌曲《江南Style》的流行原因。认为《江南Style》表达的是韩国中产阶层对自身生活文化的嘲讽,是韩国社会对两极分化的不满,其叙事手法则与韩国民间艺术中惯用的戏虐与自嘲如出一辙。这首歌曲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要素以及韩国特色则使其能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接受和喜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91-92
作为《西游记》中的一号主角,孙悟空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美德,意志坚强、不畏强权、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幽默风趣等等,是人类理想形象的化身。但是,从《西游记》幽默戏谑的风格下可以看到一种无奈的悲情色彩。这恰恰是作者透过神奇怪诞的神魔世界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悲剧。作为人类追寻自由理想的化身却不得不面对破灭的理想;作为正义勇敢的化身却成为逆向淘汰权力体系的牺牲者;作为忠诚的卫道者却不得不面对混沌失序的神魔世界。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孙悟空的角色扮演,从中可以感受《西游记》中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156-162
阿瑟·韦利因中国诗歌英译而声名远播,然而他在翻译《西游记》时却只是保留了原著中极为少量的诗词。我们认为,这是译者在当时历史语境下做出的自觉文化选择。一方面,对原著诗词的选择性翻译折射出译者的中国诗歌翻译观;另一方面,这与韦利在二战语境下刻意塑造孙悟空英雄形象的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韦利的《西游记》译本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1):166-173
学界通常认为《西游记》最早译文可以追溯到1895年,即美国传教士吴板桥以该小说第十回、第十一回为底本而翻译的《金角龙王》,细读这则译文,发现它与小说相关情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使确定译文的底本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南通僮子戏唱本《绘图斩龙卖卦全传》为目前最为接近译者当时所使用的底本,希望能正本清源,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些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243-244
韩国电影《老男孩》包含着许多古希腊的悲剧元素和理念。从亚里士多德著作《诗学》中悲剧理论角度来看,《老男孩》其中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设置以及电影主题上都与亚里士多德称赞的《俄狄浦斯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老男孩》通过电影艺术改编,将古希腊悲剧解构后重新结构,将古希腊悲剧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84-87
《逆臣录》中存在大量主语之前的"是",依据语境关联性,将这些"是"分作三类:表示顺承关系、表示因果条件和表示确定意义。《逆臣录》中的"是"与明代江淮官话小说《西游记》中三类"是"用法上的差异,为文体差异所致。与今扬州评话比较,"是"的三种用法已经完全消失。与唐代同类用法及现代汉语用法比较,"是"宜看作焦点辖域为小句的标记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7)
众所周知,文学名著的译介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的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构建并传承了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所以,正确翻译这些文学名著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所以导致文学名作译介还只能停留在浅层文化的传译上。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国内外文化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会造成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曲解,有损于民族形象。其中,《红楼梦》的翻译就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