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8)
提线木偶戏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珍贵剧种,小小的木偶蕴藏着大大的文化,提线木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历史,提现木偶戏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一段历史,但是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线木偶戏如今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文化冲击,尤其是现代娱乐业。现代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使提线木偶戏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要去探究一些方法让提线木偶戏迎来属于它的创新。作为一名四级演员,我认为我们在表演木偶戏时,可以改革一下单人操纵木偶的方式,采取配手助演的方式,这样更有助于表现木偶的各种形象,使表演更加的生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泉州提线木偶经典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根据(俄)果戈理同名话剧所改编,演出时长80分钟,该剧运用中国最古老的提线木偶艺术,对原著《钦差大臣》予以创造性的改编、诠释,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木偶技艺的高度统一。该剧的创作对传统傀儡戏在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深刻思想性方面是一次大胆并且成功的探索,使古老的提线木偶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当今提线木偶戏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瓶颈之下,本文通过对傀儡戏《钦差大臣》创作方向的中国化和傀儡化、区别于传统剧目的变革、以及独特的偶人造型设计等方面的艺术特色研究,说明该剧对当代提线木偶戏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体现其时代价值。同时望引发国人思考,重视和传承提线木偶戏,共同拯救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147-157
老司城联合村灯戏是当地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过去又叫"转转戏",是老司城及周边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和传承的一种民间小戏。演出剧目只有13个,表演具有浓郁的草根特色和娱乐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灯戏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2)
<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两句词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耳熟呢?这是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歌词。在我国众多的剧种当中,黄梅戏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梅戏的一些常识吧!什么是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黄梅戏原为安徽省安庆市一带的地方戏,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对全国有影响力的剧种,并扬名海外。2000年,黄梅  相似文献   

5.
马骁 《城市开发》2015,(2):36-37
<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也是房地产下半场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当然还有房地产自身发展环境的"新常态"——"一线城市稳中有升、二线城市分化明显、三四线城市发展乏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可以总结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核心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急形势。当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经济浪潮时代,尖端智能化进入民用市场之时,我们还在为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难以在下一个时代的发展中担当大任而恐惧和叹息。究其原因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载体层出不穷,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代表性剧目推出力度不够、大众文化的挑战挤压、兄弟剧种的冲击、地方剧团发展举步维艰等问题是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亟需转变发展思路,提出新的举措,促进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
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由早期的黄梅采茶歌,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并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本文从黄梅戏故乡—安庆的地域文化对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4)
泉州提线木偶与闽西上杭提线木偶戏在福建省乃至海内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偶戏,它们一直保存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传承至今。学生的论文将对这两地区偶戏的独特艺术魅力进行比较,一同去窥看它们之间的异同态。我将从两地区偶戏的历史来源和近现代发展状况、音乐唱腔出发,去领略探索它们古老的艺术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4)
<正>柳溪镇上的人怎么也弄不明白,姚成这么能放下架子,堂堂一个副县长,一不喊下手,二不叫司机,天寒地冻,独自徒步来找"一双手"。有人杞人忧天,担心"一双手"可能不会搭理他,看这戏怎么演下去。且不谈会不会理,还是先说一下"一双手"。在柳溪镇的字典里,"一双手",泛指某方面的行家里手,是一把好手的意思。柳溪镇人在这里讲的"一双手",那是称赞本镇的叶双秀。叫她"一双手",与她的名字谐音也有关,人们常将"叶双秀"喊成"一双手"。反正  相似文献   

10.
华云龙 《建筑》2021,(6):38-41
周华斌先生在《中国古戏楼研究》中说到:"戏楼是固态的'戏剧文化',它显示着传统的剧场形态,联系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联系着世俗."从宋代中国最早的戏曲团体"路岐人"、宋杂剧,到现在形成地方特色的豫剧、京剧(安徽地方黄梅戏与湖北楚剧融合后的新剧种)、昆剧、越剧等,戏台也从开放型转向封闭型厅堂和专业化剧场.本文以天津石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