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在兔VX2肝移植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兔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S,10只),TACE组(Lipiodol+ADM,10只)和内皮抑素组(Lipiodol+ADM+ES,10只),多排螺旋CT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增长率(GR);术后1周取出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3组肿瘤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组(270.86±148.94)%,TACE组(-8.91±21.77)%,内皮抑素组(-20.40±36.07)%,3组间相互比较,对照组呈明显正增长,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CE组与内皮抑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MVD值分别为80.00±17.14(对照组)、84.22±16.45(TACE组)和57.00±13.26(内皮抑素组),内皮抑素组MVD值最低,与另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TACE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VEGF165mRNA:对照组为(0.85±0.056),TACE组为(1.10±0.087),内皮抑素组为(0.72±0.065),TACE组表达水平最高,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VX2肝移植瘤的介入治疗中应用内皮抑素后,肿瘤明显缩小,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低,MVD的分布减少,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s 2 O 3 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凋亡作用与生存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肝脏左、右叶分别移植VX2肿瘤模型的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2组,移植瘤术后3周,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超液化碘油(UFLP)1ml加As 2 O 3 2mg(实验组)和UFLP1ml(对照组)。给药3周后,所有动物均处死,分别取得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凋亡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肿瘤组织中有大量呈黄色的凋亡细胞,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未观察到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均未发现细胞核内有黄色颗粒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100%(16/16),其中强阳性1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为0。实验组肿瘤组织生存素蛋白表达为37.5%(6/16),其中强阳性2例,弱阳性4例,癌旁及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同样为0。两组肿瘤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癌组织与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 2 O 3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生存素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5-FU缓释微球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对兔VX2肝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成功接种肝VX2肿瘤的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临时阻断肝总动脉血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起始部给药行介入治疗,术毕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1ml ;B组(碘佛醇对照组)注射碘佛醇0.5~1ml ;C组为碘油组(疗效对比组),注射超液化碘油0.5~1.0ml ;D组为5-FU缓释微球组,注射5-FU缓释微球10mg 和碘佛醇1ml 混合溶液。4组实验动物于治疗1周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坏死程度,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治疗1周后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瘤生长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碘佛醇对照组(P﹤0.05),与碘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FU缓释微球组和碘油组肿瘤坏死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碘佛醇对照组和5-FU缓释微球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69±0.18、1.75±0.27和8.03±0.63,5-FU缓释微球组与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FU缓释微球经动脉灌注可抑制肝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坏死,是有效的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4.
陈长广  倪才方  陈珑 《工业加热》2013,(11):936-939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兔肝VX2残余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建立45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3周后荷瘤兔肝肿瘤直径为2.5 ~ 2.7 cm,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性治疗组)、单纯RFA组和TACE联合RFA组(联合组)。于治疗后1、4、7 d时每组各处死5只瘤兔,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边缘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结果 单纯RFA及联合治疗组消融区周边的肿瘤组织VEGF和MVD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联合治疗组VEGF和MVD绝对值略高于单纯RF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残余肿瘤细胞VEGF与MVD表达呈正相关(P < 0.01)。结论 单纯RFA和RFA联合TAE治疗兔肝VX2肿瘤后1周内均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且联合治疗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方面与单纯RFA治疗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彩霞  冯艳  谷涛 《工业加热》2010,(10):800-804
目的   探讨p53介入治疗对VX2兔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开腹方法将VX2瘤细胞分别植入4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左叶,建立VX2兔肝癌模型,随机分为4组(12只/组),分别进行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A组、B组、C组分别注入水化碘油、Ad p53、Ad p53+水化碘油。术后1周处死肿瘤兔,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 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实验组(A,B,C组)观测到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纯碘油栓塞后,肿瘤区MMP 2、PCNA表达略有降低,VEGF表达略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d p53组与 Ad p53+水化碘油组的MMP 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组的MMP 2、PCNA及VEGF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组(P < 0.05);MMP 2与VEGF及PCNA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MMP 2、VEGF及PCNA的增高预示着肿瘤高转移、高增殖能力,肿瘤血管高形成能力。Ad p53及Ad p53+ 碘油介入治疗可抑制肿瘤的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d、术后6~8d和30~40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对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TACE)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肿瘤患者进行术后护肝治疗,治疗组在TACE后静脉滴注S-腺苷蛋氨酸1000mg /d;对照组TACE后静脉滴注甘利欣30ml/d(含甘草酸二铵盐150mg )治疗。两组均在TACE术前第1天,术后第2、4、8天抽血查肝功能。结果肝功能各指标在TACE前后均发生明显变化,术后第2天ALT、AST、TBIL及DBIL均较术前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第4天起各指标开始逐渐下降。治疗组总TACE前TBIL、DBIL、ALT和AST与术后第8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LT、AST及TBIL、DBIL在TACE术后第8天有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TP)及白蛋白(A)TACE前与术后第8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15例(60%)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出现下降。结论S-腺苷蛋氨酸对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有保护肝功能作用,近期保护急性肝损害疗效满意。S-腺苷蛋氨酸还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增加TACE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破裂出血的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方法66例HCC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急症手术治疗;B组31例,经肝动脉插管栓塞(TAE)后择期部分肝切除;C组23例,单纯TAE治疗。结果A、B、C3组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95.7%(P>0.05),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16.7%,0和8.7%(P>0.05)。B组1年存活率为77.4%,明显高于A组(41.7%)和C组(39.1%)(P<0.05)。结论TAE是HCC破裂急症止血的有效、安全方法。对可切除病例,TAE后择期手术切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导引下 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兔VX2肿瘤模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在20只兔两侧大腿肌肉内建立VX2肿瘤模型,3周后待肿瘤灶长至直径约2cm备用,每只兔随机选择一侧肿瘤灶作为治疗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治疗侧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活度为0.9mCi 的 125 Ⅰ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对照侧肿瘤灶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于术后即刻、72h、1、2、3周在CT导引下分别穿刺距粒子0.5~1cm、1.0~1.5cm处组织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后即刻、72h、1、2、3周距粒子0.5~1.0cm处对照侧和治疗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3±0.67)%和(5.48±0.66)%(P>0.05),(5.45±0.58)%和(11.60±0.87)%(P<0.05),(6.07±0.69)%和(18.8±0.64)%(P<0.05),(5.94±0.43)%和(37.20±0.39)%(P<0.01),(6.30±0.58)%和(36.56±0.67)%(P<0.01)。距 125 Ⅰ粒子1.0~1.5cm处各个时间点对照侧与实验侧细胞凋亡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植入后72h细胞凋亡率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且随距 125 Ⅰ粒子的距离增加,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26例)和单纯TACE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AFP下降率为78.3%和50.0%,肿瘤体积缩小有效率分别为65.4%(17/26)和38.5%(10/26),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1%(19/26)、38.5%(10/20)和57.7%(15/26)、19.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评价。方法7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联合组行序贯TACE→RFA+PEI→TACE治疗,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2~5次。治疗1个月后全部病例复查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T,观察患者肿瘤缩小程度、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和随访1、2年生存率。结果联合组甲胎蛋白转阴率,肿瘤缩小率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87.2%、97.4%、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64.1%、79.5%、53.8%(P值均<0.05)。结论TACE联合RFA及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疗效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热疗对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影响及意义,为研究介入热疗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温度为60℃),液量30ml ,15min缓慢推注。灌注结束前5min,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 /kg,非灌注组直接推注EB,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切取靠近肝门部的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 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A 620nm ,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果肿瘤组织与肝组织的EB含量在3组中均有差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灌注组与非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热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正常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介入热疗可以增加肝组织及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Lp-THAE诱导兔肝VX2肿瘤细胞凋亡。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种植性VX2肝癌,均分成Lp-THAE组、THAI组和对照组,处理后2~5d处死动物,在肿瘤中央部位、外周部位和非瘤肝区正常组织取材。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典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FITC-AnnexinV/PI双染色双变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THAE组肿瘤中央与外周部位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7.769±2.417)%,(4.129±1.172)%,P<0.01,凋亡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6.483±1.404)%,(9.478±0.964)%,P<0.01,坏死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3.559±5.053)%,(33.460±1.840)%,P=0.093。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百分率总和分别为(60.042±13.979)%,(42.938±8.979)%,P<0.01。THAE组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凋亡细胞百分率和坏死细胞百分率都显著大于THAI组和对照组(P<0.01),肿瘤中央部位的细胞凋亡指数、凋亡细胞百分率都显著大于肿瘤外周部位(P<0.01)。结论Lp-THAE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引起肿瘤细胞坏死是其作用机制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MP-2、TIMP-2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意义及化疗栓塞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25例单纯手术切除,22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行Ⅱ期切除,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MMP-2、TIMP-2蛋白表达。结果有、无转移或完整包膜的肝细胞癌MMP-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6.518、6.038,P<0.05);与单纯手术组相比,TACE组肝细胞癌MMP-2表达明显降低(χ 2 =4.854,P<0.05)、TIMP-2表达明显增高(χ 2 =5.144,P<0.05);MMP-2与TIMP-2表达存在显著负相关(r=-0.392,P<0.05)。结论MMP-2、TIMP-2与HCC的侵袭转移潜能相关,化疗栓塞有助于抑制HCC侵袭与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用微球联合碘油作为栓塞剂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肝癌患者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时除使用化疗药物外,选用直径300~500μm的微球1~2ml及碘油10~20ml作为栓塞剂。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的改变情况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选本组研究。TACE术后患者黄疸指数、丙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白蛋白、AFP水平明显降低;肿瘤不同程度坏死、缩小明显(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使用微球联合碘油作为栓塞剂,疗效明显;但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应注意栓塞剂的用量及肝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瘤块穿刺法制作兔VX2肺癌模型,并与开胸瘤块种植法进行比较。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A组,n=16)及开胸瘤组织块接种(B组,n=8)的方法种植于肺,肿瘤种植后14、21和28d CT平扫结合病检观察肿瘤大小及CT值。结果两组成瘤率均为100%,成瘤时间14~21d,A组CT示肺癌大小为(2.0±0.5)cm,CT值为(31±15)HU,手术操作时间为(15±3)min,肿瘤转移率为3/16,实验兔存活时间为(34±4)d。B组CT示肺癌大小为(1.9±0.5)cm,CT值为(29±16)HU,手术操作时间为(45±13)min,肿瘤转移率为6/8,实验兔存活时间为(27±4)d。两组存活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肿瘤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瘤块穿刺法建立兔VX2肺癌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转移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0℃生理盐水经脉冲式灌注肝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其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30只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37℃盐水组、60℃盐水连续灌注组及60℃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注组),每组10只。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液量60ml ),灌注过程中,测量60℃热灌注组肿瘤组织达43~45℃持续时间,灌注结束前5min,各组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kg,灌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取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 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620nm下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结果灌注EB10min后,60℃脉冲式灌注组肿瘤组织EB含量(15.21±0.94)μg/100mg ,与60℃连续灌注组(10.71±0.84)μg/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37℃灌注组(3.42±0.87)μg /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脉冲式灌注组正常组织EB含量(8.32±0.86)μg /100mg 与60℃连续灌注组(7.59±0.65)μg /100mg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37℃灌注组(2.68±0.73)μg /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脉冲式灌注组肿瘤组织(43~45℃)持续时间为(12.3±3.3)min,与60℃连续灌注组的(5.7±2.5)min相比有差异(P<0.01)。结论60℃脉冲式灌注热疗可以增加肿瘤组织的血管渗透性,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介入热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无水乙醇-碘油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以无水乙醇-碘油乳剂(乙醇-碘油比例为2∶1)8~25ml 行超选择肝动脉栓塞。观察术后肿瘤大小、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其中最大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肝左叶10例,肿瘤最大径6.5~15.3cm,平均(8.2±2.0)cm,栓塞后6、12个月观察见肿瘤明显缩小,分别为(5.3±1.6)cm和(2.8±1.2)cm(P<0.01),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除轻度腹痛、发热,转氨酶短时间轻度升高并于2周后恢复外,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水乙醇-碘油栓塞是肝脏血管瘤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