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2)
人的基本认知从空间域开始,进而延伸至抽象的思维领域。概念隐喻式是理解抽象事物的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借助概念隐喻中的意象图式路径隐喻来分析"over"的原型意义及其在空间域的引申义,并详细阐述了"over"从空间域到抽象域的隐喻映射过程。了解"over"的原型意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隐喻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一。虽然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褪去,但隐喻主义思想及其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暗含着隐喻主义脉络的"建筑形式隐喻"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隐喻的概念辨析着手,进而阐明建筑形式隐喻的概念及其发生的三要素:本体、喻体、解体。之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形式隐喻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解读机制,分析其感知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探讨建筑形式隐喻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1):216-218
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本文以汉语"喂"与英语"feed"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对汉英语中"喂"的动作概念隐喻认知的共性和相对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描述,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喂"的概念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148-149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5)
本文以"火"为例,从认知角度对"火"进行分析,可看出隐喻和转喻与多义词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的概念系统,决定着人们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
隐喻构筑了人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对隐喻的隐喻性程度的消失过程进行考察和充分的描述,有利于揭示隐喻作为认知现象的本质。中西国家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在介词的运用上有很大的差别。意象图式是构建概念隐喻的基本路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意象图式探索英汉之间"中"概念的隐喻构建差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2)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视角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阐释: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本文简单探讨了认知视角下隐喻的涵义,以及以《三生客》中隐喻的翻译为例,试图探索隐喻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
<正>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
文章区别于传统文本语篇分析研究,从集文字、图片、色彩、空间等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出发,立足认知语言学的多模态隐喻视角,探究电影海报作为多模态语篇,如何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来建构概念隐喻从而传达影片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进而探讨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