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0)
嵇康为了实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与人生哲学主张,结合自己的音乐实践经验以及以往的思想遗产,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声音美学思想。音乐虽然没有情感,但可以引导人的情感,使人愉悦,乃至提升人的道德情操。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目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声音美学思想做一个辨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嵇康这些理论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7):134-135
自然权利一直伴随着人类,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以不同的形态展现,自然权利在古典时代以城邦公民的方式行使,但这种权利中已然包含着社会权利与政治权利。在中世纪,自然权利的让渡使人成了神的子民,自然权利似乎变成了信仰的权利,但这种权利都是虚无的、依附于神的。现代自然权利的演变经过了马基雅维里式的《君主论》的洗礼,经过了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洛克对现代自然权利的总结,最后其落脚点回归于"自然正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4)
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以"觉解"为基础,建构了一套人生境界论。冯友兰以为人对宇宙人生可有所觉解,而觉解后的宇宙人生对人亦有意义,这种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就构成了人的境界。以"觉解"的程度和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的不同,冯友兰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4)
《1844年英国银行法》确立了资本主义中央银行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制度,这部银行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李嘉图的通货原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嘉图的通货原理为西方主流货币理论——货币中性论(货币数量论)奠定了基础,此后西方主流货币理论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但都没有离开这个基本框架。可以说,货币中性论就是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谱系在货币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基于"理性人"假设,货币中性论无疑是科学的,其基础上的《1844年英国银行法》也就有理可依,这一思维已经极大地影响到经济学界。然而,以"现实人"为研究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中性论及其基础上的《1844年英国银行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货币领域是经济关系问题最大的领域之一,利益集团性、垄断性、非理性心理因素、信息不对称性等都使得货币中性论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矛盾重重。这是"现实"层面的真正科学的中央银行理论,其不但具有中国价值,也为世界贡献中央银行治理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应该基于"现实人—货币关系批判和货币关系管理"的基本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银行理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画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该文阐述了"畅神"的作用,论述了自然山水和画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从"畅神"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中国风景油画中意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篇首语     
杨锐 《世界建筑》2014,(2):18-18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的主题是"我所认识的自然"。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史。对于现代世界来讲,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前景、生活质量、生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33-34
陈侠先生对我国课程论重建的先驱性奠基性贡献可概括为五个"第一":撰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课程论》专著;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教育大辞典》的课程和各科教学分卷;改革开放后在高校开讲课程论的第一人;参与创办并长期执编我国第一本课程专业期刊《课程·教材·教法》;主编了新中国第一套《课程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建筑科学文化系列新书《建筑科学文化广角论》《世界园林史图说》(第2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和《意大利古典花园》4册。借由系列新书的出版,编撰者张祖刚先生重申了两大学术观点:一是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理论;二是"走向自然、符合大自然法则"的理念。前者旨在增加风景园林知识作为指导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后者回应了城乡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从建筑材料、节能减排、发展园林、社会公正等角度,提供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初期问题的当代策略。《建筑科学文化广角论》是张祖刚个人论文集,收录了各类文章  相似文献   

9.
正古魏晋乃乱世,却是精神极自由的时代。玄心洞见、率真洒脱,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即诞生于此。最有意思的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酣饮醉谈,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晋书·嵇康传》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关于"文气论"中的"清气",很多研究者认为,其概念始于曹丕《典论·论文》。[1]曹丕"创造性地"提出"文气说"理论,以气之"清浊"来评判文之风格,甚或可能是文学"风格论"的起源。而后,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元代王冕所作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喻人,感觉是将梅花的清芬与人格的清高合二为一。在当代语境中,"清气"经常与人的品格相联系,亦"正气"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然而遵循中国古代"一字一义"的传统,"清"与"气"原本各是什么含义?在什么时间开始并用?"清气"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何者为清?何者为气?其含义和作用的范畴是否有演变?明人辑元诗为《乾坤清气集》,此名何来?这些问题有部分在当前学界对曹丕《典论·论文》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暂未找到专门以"清气"为范畴的研究成果。故试以"清气"作为文论概念进行源流及演变研究,以期梳理出在传统中国不同朝代背景下,这一概念的思想内涵及对文学创作及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