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Planning》2018,(3):234-235
神秘的古格王国以及阿里那片神秘的土地拥有大量的遗迹以及现存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特点的文物。本文从古格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价值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古格文物被更多人关注了解,尽快得到数字化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以古格"银眼"为例,在数字化采集、扫描建模、打印以及修复、保存、管理等方面展开对其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设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不可移动文物是文化和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强调原址保护。但在城市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矛盾突出的当下,也存在文物建筑需要进行原状迁移、异地保护的特殊情况。本文以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保护工程为切入点,对其原址保护与异地保护办法进行分析,探讨异地与原址保护两者的利弊,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2)
当前,全国各地博物馆正在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在对馆藏自然类藏品的普查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自然标本的意义、特性、收藏与保护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为以后的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文物高精度三维重建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鉴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三维点云数据处理、三维构网、纹理映射、三维模型构建及三维浏览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用于高精度文物三维重建中的若干技术难题,并精确重建出文物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5.
《城市勘测》2012,(3):100-100
云冈石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进一步保护该文物,并且为文物研究、历史研究、建筑研究、复原研究、科学研究等提供数字化接口,建立一个数字石窟,  相似文献   

6.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文物地理历史信息系统,使人们对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历史进行信息复原和定位。我们现在保存文物的方式,都是脱离了其生存的时空,因此,我们希望运用数字化手段使文物回到原来的时空,并以此进行排序,进而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文物建筑的价值表现为其本体价值和延伸价值,其价值认知是动态变化的。当今城乡建设背景下,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应积极发掘文物建筑的价值内涵,使其得以延续与"复活"。本文阐述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概念及特征,按文物建筑所处位置、功能性质、再利用取向等进行了归纳分类。归纳出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中,价值延续与复活的原则。结合司赵火车站案例,从整体性、主导性、多样性层面,探讨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朝陵墓石刻为南朝帝王、贵族陵墓神道石刻。由于千余年来不断遭受自然及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处于濒危境地。而三维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石刻文物本体及其所处遗址环境的方位信息得以永存。文章介绍了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价值与保存状况,并针对南朝陵墓石刻体态庞大、形态复杂、不可移动以及多数暴露在荒郊野外等特点,引入自适应三维重建系统与三维全景空间测量技术,构建南朝陵墓石刻数字化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家对于历史文化和古建筑遗迹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古建筑档案的建设仍是传统档案记录模式居多。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建筑研究保护领域数字技术的成熟,尤其数字建模技术的完善,可以作为古建筑资料保存的技术支撑。当然,由于资料保存所具有的复杂性,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将古建筑资料加以保存。  相似文献   

10.
<正>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护工作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概念一般而言,文物是否可移动,是将其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主要依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