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生性肝癌血供特点及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5例外生性肝癌经股动脉插管,肿瘤供血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治疗,用榄香烯350 mg肿瘤血管内热灌注化疗和顺铂60~80 mg加碘油8~15 ml乳剂及明胶海绵化疗栓塞.结果 5例患者共行10次经血管途径的化疗栓塞术.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以肝外血管为主,肝动脉部分参与供血.5例患者术后瘤体缩小30%~50%,4例AFP下降.结论 外生性肝癌有不同于肝内肝癌的血供特点,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外生性肝癌同样有效,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40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肝动脉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的结果。我们将造影表现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边缘复发型)11例占27.5%,Ⅱ型(肝内播散型)23例占57.5%,Ⅲ型(隐匿复发型)6例占15%。造影表现特点是:血供相对不丰富,肝瘤结节染色浅淡;病灶常呈多发性;小病灶(直径<2.0cm)多见。我们认为介入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应该早期(术后2~4个月)进行。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片(CT)和肝脏血管数字减影片(DSA),研究HCC的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在肝内的部位、肝癌的大小和接受化疗栓塞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CAs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胸廓内动脉(5.1%)、右肋间动脉(7.7%)、胃左动脉(12.8%)、右膈下动脉(38.5%)、大网膜动脉(2.6%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砷酸-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选用亚砷酸-碘油乳剂作为化疗栓塞方案,对照组选用丝裂霉素、表阿霉素、顺铂、碘油作为化疗栓塞方案,分别观察两组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6项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显著,对肝功能的损害亦较轻.结论 亚砷酸-碘油乳剂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灶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例原发性肝癌腹壁转移患者行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或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结果 7例患者行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获得技术成功,术后5例患者腹壁转移灶内碘油沉积良好;2例患者部分瘤灶内碘油沉积不满意,行分次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术;1例患者动脉插管未能找到供血动脉,单纯采用经皮穿刺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所有患者瘤灶处腹壁疼痛缓解或消失,3例腹壁体表肿块隆起者,肿块变小,变软.7例AFP升高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下降.1例隆起肿块发生破溃、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于897例肝癌患者中经血管造影证实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7例.采用5 F Yashiro导管联合3 F SP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肝癌供血支造影,行化疗栓塞术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行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示脾动脉肝癌供血支2例为主要供血动脉,5例为非主要肝癌供血动脉.所有病例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均完全栓塞.术后AFP下降均>50%,2例降至正常.术后4~6周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2.5~4.6 cm.结论 脾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比较少见.对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超选择并充分栓塞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对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 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 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 HA、CBCT- HA、碘油- TACE(Lip- TACE)、碘油CBCT(Lip- 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 HA和CBCT- 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 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 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 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 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入方法治疗肝癌效果较好,已被公认为肝癌的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但肝癌介入治疗后的复发、转移问题,影响其远期生存率。规范肝癌的介入治疗十分必要,其中包括严格掌握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精细介入手术操作;对患者实施优化的“个体化”方案;制定疗效观察、分析的客观指标和方案。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热消融治疗,放射治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联合介入后二期外科手术切除和肝肿瘤切除术后的预防性介入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 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医源性胆道出血中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21例。经皮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的部位后,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及栓塞治疗、结果 21例患者血管造影均证实有出血病变。血管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者17例(81.0%),对比剂外溢者4例(19.0%)。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栓塞者2例,单纯弹簧圈8例,明胶海绵颗粒 + 弹簧圈11例。1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85.7%(18/21),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大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成功。术后随访5 ~ 28个月,患者均未再发胆道出血,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栓塞所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选择性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术微创、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是诊断和治疗医源性胆道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初步经验.方法对4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经动脉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溶栓后即刻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1例患者溶栓后3d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1d后肝动脉再次闭塞,2周后行第2次肝移植.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必须谨慎实施,以避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肺癌病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薄建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及走行;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和其他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腹部和盆腔动脉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腹部和盆腔动脉出血患者67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出血11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15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出血6例,肾动脉分支出血12例和髂内动脉分支出血23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先行靶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选用明胶海绵条或颗粒、弹簧圈或微弹簧圈、PVA颗粒或海藻酸钠颗粒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定期追踪随访。结果 67例中1次性栓塞成功65例,2次栓塞成功1例,1例栓塞后仍有少量出血转行手术治疗。67例止血总成功率98.5%。67例止血中有50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腹部和盆腔动脉大出血,具有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等优点,对靶血管精确的超选择栓塞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的介入治疗是从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治疗肺癌开始的,肺癌的BAI 曾经占介入科临床工作相当比重,但近年来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介入处理经验。方法我院502例肝移植术后临床上疑有肝动脉并发症的32例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肝动脉主干内血栓形成(HAT)20例。对该20例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及PTA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3.98%(20/502),发生在术后2~19d,中位时间为4.5d,20例血栓形成部位均位于肝动脉吻合口处,其中5例溶栓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3例使用支架,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而使用弹簧圈作栓塞和带膜内支架。20例均经介入溶栓治疗后获肝动脉再通。溶栓疗程2~11d,平均2.5d。结论经肝动脉内尿激酶持续性溶栓及PTA和内支架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ATD浸软溶栓或尿激酶溶栓术,对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3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7例,动脉4例,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4例,人造血管2例,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结果 PTA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消失.DSA或B超随访1~20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PHC)及肝外转移灶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PHC及部分伴有肺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67例中,肝内病灶83个;肺转移灶53个(3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2个(16例)。肝内病灶采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或)无水乙醇消融术治疗,肝外转移病灶采用单纯无水乙醇消融术,术后3个月复查CT平扫或增强以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肿瘤病灶有效率65.8%,肝内病灶有效率67.5%,肺转移灶有效率60.4%,腹腔淋巴结转移灶有效率72.7%,半年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3.5%和59.7%。结论 无水乙醇消融术在PHC及肝外转移灶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