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 DSA和2D 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  相似文献   

2.
有20%~3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造影时未发现任何血管闭塞。文章综述了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闭塞(WADO)的原因、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后以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 ~ 59岁)和老年组(≥ 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后经DSA检查验证。结果 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159例)为颅内动脉病变,31.8%(144例)为颅外动脉病变,33.0%(149例)为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68.1%(308例),稍高于颅外动脉的64.8%(293例)。青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95比64,P < 0.01);老年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80比64,P < 0.01), 后循环病变的发生率亦高于青中年组(155比112,P < 0.05)。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颅内病变组(P < 0.05)。结论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颅内动脉病变逐渐减少,颅外病变及后循环病变增多。颅外病变组高龄者多于颅内病变组。
  相似文献   

4.
永存三叉动脉(P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是一种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PPTA经常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并且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对1983年至今中英文文献报道的116例PPTA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及其他脑部疾病的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和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71 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和3D-DSA.结果本组共检查71例,经3D-DSA技术共检出动脉瘤44例64枚、颅内动静脉畸形(AVM)19例、血管狭窄致脑缺血8例(6例颈内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闭塞).结论 3D-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颅内动脉瘤、AVM、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3D-DSA确定影响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解剖因素,并应用一种简单的评分系统预测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难度。方法1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检查共发现129枚颅内动脉瘤,择期行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2D-DSA评价栓塞程度。根据3D-DSA图像测量并分析与动脉瘤相关的解剖参数:瘤腔的最大直径,瘤颈大小,圆顶瘤颈比和动脉瘤形状。分析每个参数对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影响,确定影响动脉瘤完全栓塞的解剖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应用一种评分系统预测动脉瘤完全栓塞的难度。最后,分析评价这种评分标准与动脉瘤栓塞程度的相关性。结果3个解剖学因素影响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瘤颈部尺寸(P=0.02)、动脉瘤形状(P<0.01)和圆顶与瘤颈比(P=0.04)。根据3个解剖参数制定的栓塞难度评分标准与动脉瘤的栓塞程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颅内动脉瘤的解剖因素如瘤颈尺寸、动脉瘤形状、圆顶与瘤颈比与其初次栓塞程度相关;3D-DSA设计的难度评分系统能为颅内动脉瘤的最初栓塞结果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出血性烟雾病的出血机制及检查诊断方法.方法对67例颅内出血患者经头部CT和脑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部分病例经腰穿检查.结果 67例患者诊断为烟雾病,其累及血管为单侧、双侧颈内动脉分支和(或)椎动脉分支,其病变区出现异常增生的小血管,CT检查患者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结论烟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全脑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位有一定关系,相同或不同部位动脉瘤可产生不同或相同临床症状,旋转DSA技术是常规脑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结论 1.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与其生长部位及大小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烟雾病并发颅内出血的DSA表现特征.方法 19例患者均经CT诊断为颅内出血,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19例脑血管造影均为烟雾病表现,具有下列特征:1 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2 颅底部烟雾状毛细血管网;3 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CT检查一般只能提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而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组(0.5~0.6mm,15只)。取同系大鼠的股动脉血0.6ml 与0.15ml 凝血酶溶液混匀后,注入微导管内制备成线样血栓。将切好的栓子经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注入,建立MCAO模型。使用GE Signa1.5T超导成像仪,3英寸环形表面线圈行大鼠脑MRI 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栓子组15只,9只发现脑梗死灶(60%),中等栓子组和大栓子组所有大鼠均出现脑梗死灶,小栓子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皮层下及基底节的占93.3%(28/30)。小栓子组9只,在24h或死亡时的平均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的(14.41±8.72)%,中等栓子组30只占(48.29±18.57)%,大栓子组15只占(73.68±18.29)%。3组之间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1,P<0.01)。小栓子组9只,平均生存时间(301.1±23.02)h;中等栓子组30只,平均生存时间(277.43±20.27)h;大栓子组15只,平均生存时间(59.93±25.03)h。大栓子组与另2组之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6,P<0.01),而中等栓子组的生存时间与小栓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区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在3~18h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8,P>0.05)。结论经过改良后,中等栓子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适中、存活率高、脑梗死部位恒定而rCBV持续降低,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为该病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其微创的理念、较好的疗效得到认可。由于进行该类治疗的医师学科分散,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造成治疗指征有偏差。为了使其健康发展,需要重视治疗指征,综合各学科最新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特别要以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为主,规范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4.
周斌  孙祎  曹烨  刘晓晟 《工业加热》2019,(11):1024-1028
【摘要】 目的 以DSA为金标准,探讨三维血管壁磁共振成像(3D- VW- MRI)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完成颈动脉3.0T 3D- VW- MRI和DSA检查,分别评价MCA狭窄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49.9%)、中度(50%~69.9%)、重度(70%~99.9%)和闭塞,并以DSA作金标准,分别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earson相关系数和Bland- Altman分析评价3D- VW- MRI和DSA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结果 46例共有92段MCA完成3D- VW- MRI和DSA检查。3D-VW- MRI诊断MCA狭窄/闭塞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显示,轻度狭窄分别为88.2%、92%、71.4%、97.2%,中度狭窄分别为60%、97.4%、81.8%、92.6%,重度狭窄分别为78.6%、94.9%、73.3%、96.1%,闭塞分别为100%、97.6%、83.3%、100%。两种检查手段测量管腔狭窄和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40、0.977,P值均<0.001),Bland- Altman分析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3D- VW- MRI评价MCA狭窄程度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凭借其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大、无创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作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系膜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方法 2012年4月—11月对52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在行经肠系膜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前先行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了解患者肠系膜动脉的血管特点,尤其是病变区域的血管变化。按不同肠段对血管造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价。结果 造影显示,52例患者均出现血管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动脉增粗47例(90.4%),毛细血管像出现肠壁浓染51例(98.1%),静脉像可见静脉回流浓集49例(94.2%),直动脉迂曲紊乱50例(96.2%),以及边缘动脉迂曲8例(15.4%)。血管造影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灵敏度较高,而特异度相对较低。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变区域血管会发生异常变化,DSA可较为敏感的发现这些变化,从而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 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 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 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 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  相似文献   

17.
杨净松  陈超  赵卫  张祥  李斌  潘文秋 《工业加热》2018,(11):1068-1071
【摘要】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与DSA观察,为介入手术中基底动脉穿支动脉识别与手术风险评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取成人头颅标本14例,观察记录基底动脉各穿支动脉解剖特点;选取无后循环血流相关疾病脑血管DSA造影患者20例,采用精确延迟曝光行椎动脉旋转和3D- DSA基底动脉造影,并于2D、3D旋转,3D重建成像阅片中结合解剖学基础识别和统计穿支动脉。对比分析穿支动脉解剖和DSA所示结果。结果 DSA显示脑干供血动脉长旋动脉为平均0.6支/侧,解剖结果为1.6支/侧(P<0.05)。DSA显示基底动脉顶端丘脑穿动脉为平均2.2支/侧,解剖结果为2.9支/侧(P<0.05);脉络膜后内侧动脉0.6支/侧,解剖结果为0.9支/侧;长旋动脉0.4支/侧,解剖结果为1.0支/侧(P<0.05)。结论 DSA对基底动脉穿支动脉显示尚未达到解剖水平,但对穿支动脉识别有重要作用,可根据其起源和形态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5具成人头颅颈内动脉虹吸部进行血管的走行方向、成角、开口方位的观察,与50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为指导颅内动脉插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35具;依次分离,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虹吸部,仔细观察和测量颈内动脉虹吸部;50例全脑血管DSA检查阴性的血管情况作参照分析.结果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成角,可分为3个角度和1个弯度,两侧差异无显著性,与DSA资料对照分析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血管走行角度及开口方向,对插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在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改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技术成功建立通路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9例患者腘动脉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动脉均获开通,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由术前0.38 ± 0.13升至术后0.92 ±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访2 ~ 16 个月,1 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间歇性跛行复发, CTA示股动脉支架下端狭窄,再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好转。结论 X线导向下经腘动脉入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股动脉顺行开通受阻时,是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