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7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7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2次。共发现腹腔供血动脉解剖变异5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动脉形成7支,腹腔动脉走行异常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介入栓塞治疗后有无侧支血管的形成及来源优于DSA。结论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进行DSA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A技术及其在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2例疑诊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患者,MSCT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19例,其中左侧髂总静脉受压16例,右侧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受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5例,双下肢2例。左侧腹股沟区囊肿压迫左侧髂外静脉1例。单纯左下肢浅静脉曲张1例。以上30例CT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MSCTA诊断右侧股静脉扩张1例,未见异常1例,该2例DSA均提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MSCTA对下肢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脓肿引流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8例肺脓肿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其中8例直接用穿刺针抽吸脓液1~3次,10例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结果 17例手术获得成功,成功率94.4%(17/18).随访11~35 d,症状明显好转、病灶缩小或消失16例,治愈率88.9%(16/18).并发症:穿刺发生气胸4例,气胸量30% 1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脓肿引流术,可缩短病程,创伤小,操作简单,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技术要领,成功率、治愈率高,并发症少而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胸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胸骨病变36例,局麻下操作,经病变前方进针。结果36例穿刺活检成功,35例(97.2%)获得病理诊断;1例穿刺获取组织不足病理检查所需。36例中30例有手术病理结果,29例手术结果和穿刺结果相符,1例不相符,另6例转移瘤找到原发病灶而未手术。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胸骨病变其组织学定性的符合率为97.2%,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胸骨病变的应用中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可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穿刺角度定位仪(CT定位仪)在CT引导经皮肺部肿块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PPB)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电脑数字表随机分配原则对126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使用CT定位仪,对照组不使用该仪器,两者均进行CT引导下PPB检查,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诊断的正确率,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借助CT定位仪独有导向针的指向作用,大大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两组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分别为95%和82%(P=0.023),在肿块直径≤2cm患者尤其明显(P=0.026);提高了穿刺诊断的正确率:两组分别是95.2%和84.1%(P=0.04);两组气胸发生率分别为4.8%和15.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4)。结论使用CT定位仪行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术,尤其在病灶小且远离胸壁时,可以准确把握穿刺方向,提高穿刺的准确度,减少手术盲目性及危险性,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气胸发生。同时,CT定位仪具有使用简便,适用于各种螺旋与非螺旋CT机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 肺癌介入治疗患者46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其中,26例术前通过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三维重组技术完成肺癌供血动脉MSCTA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即为CTA组.20例未行MSCTA重组,即为无CTA组.对两组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全组46例均插管成功,并完成介入治疗.CTA组术中DSA造影显示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显示一致.两组术中在查找供血动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组均少于无CTA组.而对支气管动脉变异、多支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显示,CTA组优于无CTA组.CTA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无CTA组中1例术后出现脊前动脉综合征.结论 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较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术前常规行MSCTA有利于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介入技术建立一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与溶栓治疗研究的犬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对脑缺血超急性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只成年毕格犬,抽取犬自体静脉血制作白色血栓.透视下将4F猎人头导管插至左侧颈内动脉注入血栓,分别在栓塞前以及栓塞后即时和1、2、5 h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所栓塞血管的通畅情况,同时在栓塞后2 h行CTP检查.24 h处死动物后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0只犬左侧大脑中动脉全部栓塞成功,其中4只犬合并其他脑血管栓塞,至栓塞后2 h造影显示所有被栓塞血管未发生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 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68例肺癌患者通过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用CT比较手术前后肿瘤大小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68例肺癌70个病灶射频治疗术前、术后30min和术后60d进行CT复查。单点治疗组:病灶的体积在术后30min增大明显,在术后60d缩小,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分别为(4.15±0.97)cm,(5.54±1.37)cm和(2.79±0.68)cm,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灶CT值在术后30min和术后60d均减低,单点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30min及60d的密度值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周围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腰根性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 在多层螺旋CT导引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76例腰根性神经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组31例,腰椎退行性变组45例.于术后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总体和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析疗效.结果 78例中69例(88%)疼痛明显缓解,术前平均VAS评分为6.5±2.0.术后1周平均为3.4±1.8,术后3个月平均为3.8±1.9,术前与术后2次随访结果比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和3个月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RFA)治疗近期局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大肠癌肝转移患者32例,病灶总数71个,其中直径小于4.0 cm的病灶41个,4.1~5.0 cm者14个,5.1~6.0 cm者9个,大于6.1 cm者7个.经RFA治疗1个月后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不同大小瘤灶经消融治疗后达到完全坏死者分别为41个(41/41),13个(13/14),4个(4/9),2个(2/7).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RFA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是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发病特征的一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严重,常需外科处理.因此,在传统医学观念上,急腹症属于外科范畴.随着介入医学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急腹症的介入治疗逐渐显现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为急腹症及时正确的诊断提供了可能;②介入治疗技术以其创伤小见效快为特点,较之传统外科手术更具治疗优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急腹症,介入诊断和治疗应该成为首先考虑的手段.应当高度重视急腹症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得普利麻(diprivan)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65例患者80例次介入手术采用了非气管插管下得普利麻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及患者对介入操作的反应.结果65例患者80例次静脉麻醉均获成功,患者术中处于睡眠状态,无痛苦,对介入治疗过程无记忆.得普利麻用量(500±100)mg,芬太尼用量(0.200±0.025)mg.麻醉前后10 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4±2.2)kPa和(10.6±2.1)kPa,SaO2分别为(98±1.0)%和(96±1.5)%,,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非气管插管下的得普利麻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安全性好,能够达到无痛治疗、患者对手术过程无记忆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入性肺减容术是在外科切除肺减容术和内镜下非外科切除肺减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项X线导引下的经导管治疗技术,在靶肺叶经支气管行博来霉素(或无水乙醇)碘油乳剂栓塞的同时并对其近端支气管用骨水泥封堵,可获得稳定的肺纤维化和肺减容,即所谓的功能性肺叶切除.虽然此项介入治疗技术目前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已经显露出其临床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技术在肝脏移植前后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拟行肝脏移植的30例患者术前行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选择造影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并对6例肝脏移植术后怀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行造影及介入下溶栓及内支架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术前造影中提示肝癌11例;4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变异.29例患者间接门脉造影成功,其中2例肝癌患者发现门脉癌栓,2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对6例怀疑胆道和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作血管造影及相关介入治疗.其中2例成功行狭窄动脉吻合口金属内支架治疗,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造影显示肝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其他3例介入治疗效果不满意。结论血管造影能够提供准确的动脉和门静脉解剖和变异信息;血管介入技术有助于埘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