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1,(1):139-140
张炜是中国当代产量最丰富、创作成就最高的本土作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他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小说却寥寥无几。本文基于张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事实,借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资本"的概念,分析作家本人对出版社赞助/运作模式和译者翻译过程的资本介入,探究张炜小说在英语世界译介效果的成因。研究发现,在"还原民族性和本土性""翻译故事还要翻译语言"等要求下,作家张炜从版权输出合同签订,到原文本甄选,再到对译者选择、译程把控直至最后的译文审校鉴定,都有绝对的操纵。这使得其作品译介迟缓,甚至相当一部分译介项目半途而废,无缘读者,因此张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始终有限。以上结论可以作为审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场域的镜鉴,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议题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4):94-97
欧洲"乡愁小说"在1930年代前后的译介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跨文化实践活动。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途中,被革命现代性压抑的乡土情怀大都呈现为带有强烈启蒙意味的国族言说。而1930年代前后欧洲"乡愁小说"的译介恰恰以对城乡的双向关注,"不合时宜"地回归到"乡愁"本质化的情感内核,即正视人的现代化生成。这主要体现为译者在原乡意识的悖反体验和城乡差异状态下的现代性焦虑两个情感维度。它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提供了别一视角,也丰富和彰显了中国文学之于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从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涉及不少对历史演义小说的译介,《南宋志传》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试图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郭实腊对《南宋志传》有关内容的译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译介特点及译介原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76-77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文学作品中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向来被认为是一个棘手问题。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叛逆"为思路,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和探讨中外译者在传递鲁迅小说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时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通过对比发现,在文化意象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文化意象的错位和失落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传递鲁迅小说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时,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充分体现在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方面,如归化和异化的手段,误译和漏译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8):16-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伦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一种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武侠电影在安排角色的最终归属及对于暴力的描述是在暗示一种"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潜藏于中国武侠电影当中的伦理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216-222
凌叔华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文学价值于一体,是带有明显的翻译性质的创作。一经出版立刻风靡英格兰大地,可谓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典范。本文认为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文化译介模式和文化传译策略:一方面《古韵》从发起到写作、出版、宣传的全过程均呈现出英国"本土出品"的面貌,易获受众认同;另一方面小说通过文化植入、视觉形象及科普、联想式文化译法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3)
小说《茶花女》出版以后,在法国乃至欧洲风行一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自从林纾和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上海同文译书局刊印以来,就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译介的热潮,它也是法国小说在中国重译和重印得最多的作品。本文将从小说《茶花女》故事的真实性和叙事手法浅析其如此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本文从跨语际实践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小说译介的影响进行研究,从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切入,解读价值观差异、传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差异对小说译介的影响,希望根本上提高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确保英文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1)
武侠电影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影片类型,它的形成是基于中国悠久的武侠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某种程度上说,武侠电影是能够代表中国的一类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影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武侠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武侠片中融入了中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地反映中国文化。本文通过从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方面的论证与探讨,具体分析了武侠电影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并阐述了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作用,中国电影代表的是中国形象,武侠片对于中国影片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自己文化大国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本文试图撼动鲁迅小说英译本的研究路径,即仅侧重于翻译正文本的研究模式,全面考察译本的副文本因素,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通过对蓝诗玲鲁迅小说全集英译本的内外副文本的考察,详细梳理副文本在促进译本传播中所起的架构作用,为今后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提供新思路。鉴于该译本已成功入选"企鹅经典"丛书(Penguin Classics)系列,译本被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现代史专家华志坚称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企鹅经典",副文本作为该译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研究有助于开拓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