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例11支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8支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大于70%)成功置入支架,3支闭塞锁骨下动脉中1支成功置入支架,2支闭塞锁骨下动脉未能开通。7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1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5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24个月发现1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个月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引起上肢缺血症状,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可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为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我院于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对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45~75岁,平均66岁。单纯左锁骨下动脉病变7例(闭塞3例,狭窄4例),单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双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9例患者患肢动脉压比对侧低20mmHg 以上,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无明显血压差。8例上肢有感觉异常伴脉搏减弱或无脉,7例有长期头晕病史,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显示有椎动脉逆流。临床诊断动脉硬化9例,病理诊断大动脉炎1例。1例合并右肾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2例合并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2使用材料与设备本组选择3种类型的镍钛合金自膨支架,有Protege(EV3,美国)7枚,Precise RX(Cordis,美国)1枚,Maris(Invatec,意大利)1枚。直径8~10mm,长度4~6cm。使用血管造影设备为西门子AXIOM ARTIS FA DSA系统。1.2介入方法1.2.1术前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用5F猪尾导管、猎人头管、西蒙管或单弯管行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形态、范围、侧支循环及其他脑血管供血情况,测量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长度,以便制订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对盗血患者行椎动脉造影时可观察到整个盗血过程1.2.2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8F导管鞘。将8F导引管与“y”阀、三通、压力盐水袋连接并排气,在黑泥鳅加硬交换导丝引导下,将导引管置于病变锁骨下动脉近端,送入导丝并越过狭窄段至远端,选择直径8mm、长4cm球囊(Cordis,美国)沿导丝送入狭窄段,用压力泵在6~12atm下扩张1~2次,每次30s左右,间隔1~2min。撤出球囊导管,将支架递送系统再狭窄,后再置入1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1例患者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时置入2枚支架后2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集18例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 ≥ 20 mmHg。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17例,无症状性狭窄1例。狭窄病变15例,狭窄程度均 ≥ 70%,闭塞病变3例(均在左侧)。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闭塞病变采取股动脉入路开通,1例闭塞病变采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联合入路开通。术后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5.6%降至5.6%。围手术期内无脑卒中及死亡并发症。所有症状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8个月,1例症状性再狭窄,余无症状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闭塞性锁骨下动脉病变可行并安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2013年2月对12例SSS患者(锁骨下动脉狭窄7例,闭塞5例)行腔内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TA)4例,支架植入8例(8枚支架)。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12/12)。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46 ± 0.28提高至术后的0.89 ± 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6.7 ± 7.9个月,1例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PTA术后13个月再狭窄,给予支架治疗后好转;1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PTA术后23 d出现患肢末梢微血管栓塞,经改善微循环、扩血管等治疗后好转,无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内治疗SSS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因盗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肢乏力、温度低等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机械再通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32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观察再通率及疗效。结果32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中,用不同方法成功完成血管内机械再通后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全部患者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用适当方法行机械再通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对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左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7例、闭塞6例。结 果 13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术后患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原有窃血现象消失,椎动脉顺行显影良好, 4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采用经患侧肱动脉逆行法穿刺置入支架。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估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在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分别植入支架,并于术后3~12个月随访。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结果等评价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2枚支架,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通畅。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自觉症状显著改善,均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彩超检查显示支架内无再狭窄、支架无移位。结论 双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导丝无法回入真腔时应用双向内膜下技术——顺逆行内膜下动脉成形术(SAFARI)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67(61~74)岁,均于开通闭塞血管失败后通过SAFARI技术重建锁骨下动脉。结果 10例患者通过SAFARI技术实现了锁骨下动脉再通并一期植入支架(平均长度46.4 mm),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0.9%。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电话随访6~36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SAFARI技术治疗钙化严重、阻塞较长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可进一步提高血管内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地施行了1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总动脉5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1例,肾动脉16例,共置入支架25次,病变血管均获得满意的开放或扩张.结论介入性血管内成形术可有效的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4月收治的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5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B型夹层6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瘤4例,穿透性溃疡4例),其中13例病变距左锁骨下动脉锚定区小于15 mm,2例大于15 mm。采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治疗,观察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评价内漏?左锁骨下动脉显影等结果。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地在主动脉内植入覆膜支架1枚,并在左锁骨下动脉植入“烟囱”支架1枚,术后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5 d ~ 3个月复查,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未发现I型内漏,“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并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术”以延长锚定区并保持左锁骨下动脉通畅,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 )由术前平均0.35(0.11~0.58)增至0.87(0.67~1.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3~52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腘动脉阻塞,内支架置入治疗后6~52个月,血流保持通畅率分别为91.1%(41/45)和79.3%(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PAO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JOSTENT支架在治疗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9例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的患者实施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其中腹主动脉 1例 ,锁骨下动脉 3例 ,髂骨下动脉 3例 ,髂动脉 5例 ,共置入JOSTENT支架 11枚。结果  11枚支架均顺利置入动脉狭窄段。支架置入术后 ,狭窄的血管腔明显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疗效满意。随访 1~ 2 0个月 ,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采用JOSTENT支架治疗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 ,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治疗的92例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变特点、腔内手术治疗成功率、联合入路应用、术后症状改善等。结果 将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分为3型:Ⅰ型为左侧锁骨下动脉长段闭塞,Ⅱ型为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Ⅲ型为伴有椎动脉开口病变或影响椎动脉开口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2.6%。27.2%患者选用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1.6%。结论 上肢动脉入路能够提高左侧锁骨下动脉长段闭塞的开通率,保证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支架的准确定位。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3.
姚晔  张文龙  李琼  王嵩 《工业加热》2016,(11):1002-1006
【摘要】 目的 评估仰卧位顺行再通失败后,股腘动脉双通路技术在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顺行开通失败后改经腘动脉逆向穿刺并配合顺行开通术的股浅动脉CTO患者36例,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其中11例有静息痛,5例足趾缺血性溃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为(88.4±5.6) mm,平均踝-肱指数(ABI)为0.52±0.12。手术均先采用经对侧股动脉穿刺顺行开通,失败后取仰卧位结合透视或路径图导引下经腘动脉逆行穿刺,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后再作闭塞段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症状及血管通畅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开通闭塞段动脉,共植入支架68枚,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夹层、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间歇性跛行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1个月超声随访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6个月有6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无明显症状;术后12个月27例中有13例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复查造影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11例术前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6个月随访中未再出现静息痛。5例足部溃疡患者中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 3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愈合。ABI由术前0.52±0.12改善至术后1 d 0.83±0.16(n=36,P<0.05),术后1个月0.82±0.12(n=36,P<0.05),术后6个月0.75±0.10(n=36,P<0.05),术后12个月0.68±0.13(n=27,P<0.05)。结论 股浅动脉CTO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股动脉顺行和腘动脉逆行开通闭塞段技术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是股浅动脉CTO治疗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为13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导丝机械性开通的方法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5枚Wallstent支架,采用多普勒超声或DSA随访.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植入支架.经8个月~5年(平均26.2个月)随访,1例于术后23 d支架内急性血栓闭塞,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再次成功开通;1例于术后19个月临床症状加重,造影证实支架处髂总和髂外动脉闭塞并同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1例右股浅动脉中下段闭塞17d,溶栓3d无效,行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开通后残留狭窄70%.术后26h血栓形成,立即溶栓后,再植入内支架.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患者右股浅动脉、(月国)动脉及其以远动脉开放.随访6个月后仍正常.结论经皮血栓旋切抽吸术加内支架植入术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ATD浸软溶栓或尿激酶溶栓术,对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3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7例,动脉4例,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4例,人造血管2例,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结果 PTA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消失.DSA或B超随访1~20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初步经验.方法对4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经动脉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溶栓后即刻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1例患者溶栓后3d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1d后肝动脉再次闭塞,2周后行第2次肝移植.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必须谨慎实施,以避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中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影响因素,提供改善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基底动脉中段狭窄的疗效,观察其技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共植入27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8.8 ± 7.5)%降为(23.1 ± 7.4)%。2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按照Malek评分,分别评价术后24 h,术后1个月的预后情况:术后24 h评分,1分25例,4分1例;1个月后评分1分24例,4分1例,5分1例(术后2周死于肺部感染);随访术后6 ~ 21个月,1分22例,3分1例,5分2例(1例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脑出血),失访1例。结论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中段狭窄对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预防及治疗,初步结果显示效果良好,但仍须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