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50例,浆膜下肌瘤16例;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54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分支、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大咯血患者行供血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表现分别选用PVA颗粒及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46例栓塞后48h内症状消失;13例栓塞后出血明显减少,行内科保守治疗;11例行2~4次栓塞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行3次栓塞治疗后仍有大量出血,转外科治疗。行多次造影的患者均未见栓塞后血管再通。结论应用PVA颗粒及微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尽可能的栓塞参与供血的动脉是预防大咯血短期内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肿瘤新生血管形态特征与其DSA血供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1988年1月~2002年2月间,我们两所医院手术切除前曾行血管造影且未做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标本32例.血管造影至手术切除时间为13~70 d,平均(31.9±19.1) d.肿瘤直径为2~23 cm,平均(8.05±6.17) cm.对其DSA血供分型、肿瘤新生血管密度(MVD)计数、肿瘤新生血管分型、肿瘤新生血管直径测量、梁索直径测量,并对观察指标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肝癌DSA血供与肿瘤新生血管分型呈正相关趋势;② MVD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及其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血供状况,然后,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16例,占53%;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11例,占37%;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3例,占10%.栓塞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富血供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TACE治疗肝转移瘤129例,估计生存率并观察临床有效率及肿瘤碘油沉积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见畸形早显的肿瘤血管及丰富的肿瘤染色;6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3.6%和26.4%;临床有效率为68.2%(88/129),无进展率为23.3%(30/129);碘油沉积良好者(Ⅰ型+Ⅱ型)占80.9%(97/129)。结论TACE是肝转移瘤良好的治疗手段,区分出富血供肿瘤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型富血供脑膜瘤术前栓塞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1例巨大脑膜瘤(最大径>5 cm)患者,术前MRI提示均强化明显,血供丰富,分成术前栓塞组(研究组)38例和未栓塞(对照组)33例,术前DSA造影确定血供分型为Ⅰ及Ⅱ型脑膜瘤,研究组予以PAV颗粒(200~300 μm)栓塞,对照组仅行脑血管造影,未予以栓塞,观察两组术中出血、肿瘤切除时间及栓塞并发症情况;术后复查MRI观察切除程度。结果 研究组及对照组术中出血量(ml)(562±178)比(833±234)、肿瘤切除时间(h)(5.45±2.13)比(7.23±2.45)、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Ⅲ及Ⅲ以下)27例(27/38,71%)比19例(19/33,57.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例出现栓塞后脑水肿加重,2例出现头皮缺血性坏死,1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对症治疗后均缓解。结论 巨型富血供脑膜瘤术前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脑膜瘤的切除程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0年2月~8月对2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双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结果插管栓塞成功率100%,随访1~6个月.B超示术后随访1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25%.随访6个月,8例肌瘤消失,20例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8%,并均伴有月经量的明显减少.结论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疗效肯定,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5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阻断肌瘤血供。结果 经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血供可完全阻断,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疼痛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达86.67%。结论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前、术后影像学动态变化,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通过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行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MR平扫加增强,以及栓塞后CT平扫检查,了解子宫及肌瘤影像学征象的动态变化。追踪时间3~16个月,平均(10.0±3.5)个月。结果术前41例彩超显示肌瘤血流丰富,术后第1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第7天肌瘤血流仍消失但正常子宫肌层血流开始出现;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正常而肌瘤内仍无血流。4例术后第7天开始肌瘤内有血流信号,至术后12个月肌瘤内仍有血供。45例CT平扫发现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均有碘油沉积,以肌瘤明显,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碘油逐渐流失,而肌瘤内仍有碘油沉积。45例术前MRI 肌瘤及子宫肌层均有明显强化,术后3个月MRI 复查39例肌层有强化而肌瘤无强化改变;另6例术后肌瘤仍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患者术后肌瘤脱落,病理证实为坏死组织。术前、术后肌瘤体积变化的监测,MRI 与彩超测量结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血管床出现选择性栓塞导致肌瘤坏死,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其动态影像学监测随访,以彩超为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转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 74例经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确诊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UAE治疗,并观察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4例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月经量均明显减少,贫血改善。70例患者肌瘤自阴道排出,2例回缩至肌层,2例肌瘤明显缩小。术中、术后不同程度疼痛71例,发热18例,分泌物增多50例,肌瘤排出过程中感染6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逐渐消失。3例月经稀少,3例发生子宫性闭经,膀胱损伤1例,14 d治愈。术前、术后激素水平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E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显著、微创、安全,但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的患者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子宫肌瘤患者21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认后注入PVA栓塞颗粒,阻断肌瘤血液供应.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P<0.01),月经恢复正常,贫血、压迫症状改善.保留了子宫和卵巢完整的生理功能.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显著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了解此方法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通过动脉导管注入白芨微粒和明胶海绵颗粒,阻断肌瘤供血.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血供丰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部位血管征象消失,治疗后3~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肌瘤比治疗前缩小38%~90%,临床症状改善,1例因感染而行子宫切除.结论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近期临床效果好,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4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术后6、9个月随访复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并对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UAE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尤其以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5.6%,9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8.4%.盆腔内血管解剖、内分泌、栓塞技术及肌瘤类型等因素影响子宫肌瘤栓塞后的疗效.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17.
18.
【摘要】 目的 研究深静脉血栓(DVT)大鼠模型股静脉内皮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DVT模型。于不同时间点(创伤后2.5 h和25 h)解剖股静脉观察血栓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将实验组分为B组(血栓形成前组,创伤后2.5 h)、C组(血栓形成组,创伤后25 h)和D组(血栓不形成组,创伤后25 h)。分离股静脉内皮组织,提取总RNA,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230 2.0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 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针对上述基因进行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分析及实时PCR结果均发现创伤后2.5 h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TGF β1和Serpine1表达均上调,且B组高于A组和D组(P < 0.05);血栓形成时,两者亦显著上调,且 C组高于A、B、D组(P < 0.05),而A、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athway分析提示TGF β1是Serpine1的上游调控基因,可诱导Serpine1的过度表达,抑制纤溶,促进血栓形成。结论 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TGF β1和Serpine1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创伤性DVT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非肿瘤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复发咯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观察152例非肿瘤性咯血患者,其中62例行栓塞治疗后1年内再次咯血,再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并行栓塞治疗,复习其首次造影经过,并分析栓塞颗粒选择与咯血复发的关系。结果 栓塞治疗后1周内咯血复发12例,1周 ~ 1个月内咯血复发9例,1 ~ 6个月内咯血复发15例,1年内咯血共复发62例。再次造影并与首次咯血时造影片比较显示,原栓塞支气管动脉再通致咯血复发25例(均为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病变由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但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供血支气管动脉支致咯血复发16例;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肺外体循环供血动脉支致咯血复发9例;病变内新的侧支供血动脉支建立并开通致咯血复发12例(明胶海绵颗粒并微弹簧圈栓塞)。结论 全面观察了解并彻底栓塞咯血供血动脉支,以不可吸收性栓塞微粒完全填闭病变血管床可避免咯血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