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8)
长期以来,在印度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戏剧最美;在所有的戏剧中,《沙恭达罗》最美。"人美,情美成就了《沙恭达罗》之美。女主人公的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真爱的美妙动人演绎的精彩绝伦,也将我们深深地吸引。  相似文献   

2.
黄宝康 《园林》2011,(10):62-63
波罗蜜,也称菠萝蜜,是有名的大型热带水果,果形硕大,瓤内果肉香甜似蜜,美味可口,外皮密布蜂窝瘤状突起,形如牛肚,因此又叫牛肚子果。这种奇特的果实重可达数十公斤,通常直接长在树干上,因此也称为木波罗、树波罗。据传波罗蜜来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明代海南诗人王佐《波萝蜜》诗曰:"硕果何年海外传,香分龙脑落琼筵。中原不识此滋味,空看唐人异木篇。"。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  相似文献   

3.
周亮  黄建平  黄自云 《园林》2013,(6):62-63
娑罗双属是龙脑香亚科中最大的一属,也是经济总量最高的属之一,资源丰富、产区宽广,东起印度、斯里兰卡,经缅甸、泰国至菲律宾。娑罗双属共有16种,云南娑罗双是婆罗双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境内的唯一代表种类,是一种的稀有珍贵用材树种和生态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分布于云南盈江县昔马公社那邦大队和铜壁关公社建边大队,揭羊河及南奔河(董崩河)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9)
2014年新学期开始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略有调整。师陀的《说书人》进入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安排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说书人》的备课,应立足以下三个角度:备选文——续体裁,重主题;备主旨——爱个人,恨时代;备叙事——比鲁迅,明师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1)
荒诞派戏剧在法国戏剧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驾马车"尤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的《秃头歌女》《等待戈多》和《滑稽模仿》,凭借着它们"反传统"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彻底地与传统决裂,这种新型戏剧最终站稳了脚跟。文章就从荒诞派戏剧的"三驾马车"出发,结合其代表性剧作探究这"荒诞"的结构特点、语言特征及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0)
"赵氏孤儿"的故事得益于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悲剧美感,历代剧作家对它的改编和重写几未间断。电影《赵氏孤儿》也是一次对经典戏剧的现代重构,本文意图将电影文本同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为代表的故事文本进行对比以分析电影改编的得失。纯粹的艺术复制是绝对不存在的,追求艺术的适时变化,自有其合理性,但是取舍和改编必须有其精准、理性的判断,才能永久地保持"赵氏孤儿"这个经典故事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罗摩衍那》在印度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一书中所说:"在过去两千多年中,它被称为‘最初的诗’。无论是泰国的罗摩衍那文本故事《拉玛坚》,还是我国傣族的叙事长诗《兰嘎西贺》,两者都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着亲缘关系。本文将从继承与模仿、变异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对傣族《兰嘎西贺》与泰国的罗摩故事文本《拉玛坚》之泰国曼谷王朝一世王的剧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5):24-28
壮族《布洛陀》与纳西族《崇般图》属于典型的创世史诗,其文本类型都具有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复合型特征,分别由本民族的文字——壮文、东巴文书写记录而成的经籍文本;这些文本基本上是在仪式上演述的经书,属于半口传文本,同时也存在着与有与史诗内容相关的各类口头文本。二者的文本差异性体现在文本类型、文本内容、仪式应用、文本书写制作、叙事模式、神灵体系、仪式规模、概念范畴等诸多方面。《布洛陀》创造了一个稻作文化世界,堪称"稻作史诗",而《崇般图》给予了纳西人以祭天的历史缘由,并以"祭天人"自称,这一史诗是名副其实的"祭天史诗"。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7)
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斯多葛主义作为古希腊四大哲学流派之一,提出了众多在西方政治文明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并一直流行到公元2世纪的罗马时期。而作为晚期斯多葛学派的古罗马悲剧家,塞内加继承并发展了"自然法和宿命论"的思想且以此影响了伊丽莎白时代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诸多诗人与戏剧家的创作。本文以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为例,谈谈"自然法与宿命论在这两部戏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44-45
剧作家笔下的家庭矛盾往往透视着政治风云,描写亲疏差别是要拷问世态炎凉。文章从"家庭"视角入手,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五女拜寿》与《李尔王》这两部剧作的戏剧主题和戏剧手法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