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交流     
<正> 天津市电机厂不断开发潜油电泵新产品新规格 为适应我国石油开采的需要,天津市电机厂不断开发潜油电泵新品种、新规格。1982年前仅有陆用潜油电泵1个品种,而迄今已发展了小排量高扬程潜油电泵、耐温(90℃)潜油电泵、抗砂耐磨潜油电泵、小井径潜油电泵、海洋平台用潜油电泵、潜卤  相似文献   

2.
针对潜油电泵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应用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并以潜油电泵为函数节点,结合潜油电泵特性曲线,建立了定向井潜油电泵举升系统设计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层与潜油电泵抽油系统的供排协调关系,定向井套管内径与潜油电泵外径的间隙、潜油电泵长度以及潜油电泵弯曲角对潜油电泵工作的影响。避免因下泵深度处狗腿度引起潜油电泵损坏失效。该数学模型还考虑了举升过程井筒径向传热和潜油电机发热引起的温度升高,在预测不同产液量下潜油电泵举升系统压力温度分布时,将井口温度作为未知量,避免了因井口温度值不准确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文中以渤海油田CB—A19井为例,给出了潜油电泵举升系统工艺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3.
振动是潜油电泵固有的机械特性,潜油电泵的振动将导致密封零部件失灵、整个电机和电泵的失效。在分析潜油电泵振动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理论模型与室内试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电泵的主轴是引起潜油电泵系统振动振源的结论,从而提出了提高潜油电泵系统工作寿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潜油电泵在各油田的广泛应用,青海油田也在十多口井中使用了潜油电泵。本文对选择潜油电泵的时机及影响青海油田潜油电泵工作特性的几个方面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5.
基于系统分析的潜油电泵机组综合诊断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定  朱宏武  薛敦松 《石油学报》2007,28(1):127-130
将系统概念应用于潜油电泵机组的诊断,将电泵机组分解成3个子系统.结合系统的特点,综合这3个子系统所构成的诊断模型,提出了潜油电泵机组的综合诊断方法.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对潜油电泵、潜油电机等井下机组的运行工况、特性、技术参数以及油井地层资料、生产资料、井中流体资料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根据电流卡片、水力实验数据,建立了潜油电泵井下机组综合诊断模型.采用对比测试法,利用电流卡片、井下数据采集及远传技术,计算出井下潜油电机和潜油电泵运行的相关参数.与潜油电泵特性参数相比较,可以实现对潜油电泵机组的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6.
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已成为当今石油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采油过程中,电缆断脱、掉泵、砂卡电泵、套管变形卡泵事故不断发生,且潜油电泵结构复杂、外径大,加上电缆因素,潜油电泵的打捞存在很大难度。作者针对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加工了一些特殊工具(如磨铣潜油电泵机组本体的空心磨鞋,打捞潜油电泵中心轴的实心杆本体捞筒),成功地解决了潜油电泵的打捞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洪周  邹积举 《石油机械》1997,25(12):24-26
介绍了潜油电泵的基本结构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潜油电泵系统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故障与振动的关系,指出多级离心泵是潜油电泵系统的主要振动源,进而建立了潜油电泵与油管柱组合系统的振动模型及系统旋转部件的振动模型。建议采取合理的减振措施,以延长潜油电泵的稳定工作时间,防止泵的早期破坏;同时加强潜油电泵的使用管理及对泵工作状态的监控,定期提泵检修,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文中对潜油电泵地面与井下各部件进行了系统能耗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分析,绘制了潜油电泵系统能流图,找出了潜油电泵系统的能耗分布的规律,并依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电泵井系统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与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为探索潜油电泵的节能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潜油电泵电缆是电潜泵井举升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电潜泵井举升系统中的薄弱点。合理地选择潜油电泵电缆对提高电潜泵井的运行寿命与油田的检泵周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潜油电缆的结构,影响潜油电泵电缆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潜油电泵电缆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潜油电泵泵效相对较低、能耗较大,准确预测潜油电泵功率对指导设备选型和现场电网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原油黏度对潜油电泵系统和耗电功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潜油电泵实际耗电功率的主要因素。当原油黏度增大时,所需泵耗电功率增加;潜油电泵工作特性和变频情况是影响其耗电功率的主要因素,导致部分井实际耗电功率与预测结果偏差较大。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推导了潜油电泵系统耗电功率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与现场实际耗电功率对比,该套预测方法的符合率较高,可以为潜油电泵能耗计算以及合理选泵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河油田采油二厂稠油潜油电泵工作寿命短的问题,通过对躺井电泵进行拆检分析,结合稠油物性、实测温度场数据及前期电泵系统的技术参数,查找出造成稠油潜油电泵短寿的6个因素为:电泵系统耐温不足、保护器稠油适应性差、离心泵轴系结构缺陷及强度不足、选型设计不合理、电泵系统散热差及稀稠油混配效果差。通过潜油电泵机组技术改进、电缆改进、电泵配套优化及电泵举升配套工艺优化4个方面对稠油潜油电泵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稠油潜油电泵躺井率、故障停机井次大幅度下降,工作寿命明显提高,为油田的正常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变频器在潜油电泵井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变频器控制潜油电泵电机的转速,使潜油电泵的排量与油井从液相匹配,在油井供液不足时,潜油电泵的转速自动下降,这样达到潜油电泵连续运转,避免频繁启,停对电泵机组,电缆的损害,实现节能和延长电泵井检泵周期的目的,为低能量电泵井的正常生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部分高含气油藏的特点,探讨使用潜油电泵的可行性。介绍了潜油电泵应用于高油气比油井的采油工艺技术。它主要由多级离心泵、双级分离器、保护器、潜油电机、护罩、沉降分离器组成。找出一种适合潜油电泵在高油气比油井中应用的采油工艺,进一步拓宽潜油电泵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相似文献   

14.
变频调速技术被应用到了潜油电泵技术中来并切实地为传统的潜油电泵作业解决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潜油电泵系统变频调速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毋庸置疑是一个重大的优化和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潜油电泵井动液面实时监测困难,影响生产效率与效益的问题,基于潜油电泵井生产系统的构成和机采设备的工作原理,考虑油套环空中液面以上气体的热辐射、液面以下液体的热传导作用和电机、电缆发热等影响,建立了"四段法"潜油电泵井井筒流体温度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实时监测的地面电参数与潜油电泵输入功率、泵有效举升高度、泵吸入口压力的内在关系以及潜油电泵的工作特性,推导了基于地面实测电参数的潜油电泵井动液面计算模型。现场17口油井资料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准确度较高,井筒流体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75%,动液面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98%。该方法能够实时准确地计算潜油电泵井动液面,为潜油电泵井智能化管理和实时优化调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潜油电泵采油在油田的应用日趋成熟。型号也逐渐增多。但其详细参数很难获取。提出了用特征参数表征潜油电泵特性曲线的方法,并从水力学角度推导出了用潜油电泵特性曲线上的5点参数求取表征潜油电泵特征参数的系列公式。同时用实际的泵参数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李忠杰 《钻采工艺》2018,41(5):128-130
本文针对Agadem区块采用潜油电泵举升工艺,潜油电泵动力电缆与引接电缆对接处为潜油电缆的薄弱环节。由于油藏温度高,原油凝点和气油比高,潜油电泵泵挂较深,潜油电缆对接处电流击穿故障为该区块检电泵作业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的效果跟踪,现场通过应用一体化动力电缆和优化动力与引接电缆连接工艺,可以消除该薄弱环节,并提高其使用寿命。改进后的电缆连接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潜油电泵电缆连接处击穿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潜油电泵打捞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已成为当今石油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采油过程中,电缆断脱、掉泵、砂卡电泵、套管变形卡泵事故不断发生,且潜油电泵结构复杂、外径大,加上电缆因素,潜油电泵的打捞存在很大难度。作者针对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加工了一些特殊工具,成功地解决了潜油电泵的打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姜民政  朱君 《石油机械》1997,25(4):21-24
潜油电泵井系统由油井、潜油电泵机组和管路三个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对潜油电系井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应以系统效率最高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油井、潜油电泵机组和管路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优选泵型、级数和电动机型号等使潜油电泵井系统效率达到最高和节能。最后给出了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及两口井的设计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0.
潜油电泵高效运行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油电泵高效运行的主要途径是:①根据油井流入特性,优化设计潜油电泵的抽吸参数,使油井的供液能力与泵的排注液能力匹配;②采用变频调速器,改变潜油电机的转速,进而改变电泵的特性,达到供采平衡;③采用可调油嘴改变电泵的管路特性,以改变其抽吸参数和工况点,使电泵在高效区运行。实践证明,采用此方法后,可确保潜油电泵在高效区运行,不仅提高了系统效率,增加了产液量,而且还节省大量电能,延长了潜油电泵的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