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把一种能确定任何形状和规模正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的一种通用自动方法应用于尼日利亚Nun River油田的三维地震反射数据的反演。除了计算断层的几何形态处,此法亦能自动追踪扩张方向(例如滑动向量的水平分量),而不需要事先对断层的形状和扩张方向有任何了解。计算结果是通过最大限度地缩小由两个或多套断层间的不拟合值而找到的。在本文讨论的例子中,预测断层面与地震成像的断层极为一致。尽管计算扩张方向与断层的平均走向斜交,此参数值仍不能较好地求解。我们的方法与标准的平衡剖面法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有显著的不同。首先,我们假设扩张方向是未知的;第二,应用反演理论能确保了解所计算断层的几何形态的正常置信度区间。这一点对勘探或生产规模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一旦确定了三维位移场,上盘构造的三维重建恢复等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变傅容易解决了。  相似文献   

2.
改性构造环境中大多数褶皱与规模各异的正断层体系有关。纵各褶皱枢纽与相关断层近于平行;而横向褶皱枢纽与相关正断层呈高角度关系。纵向褶皱包括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也有一些牵引褶皱是由于摩擦拖曳和差异压实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一些地质工作者已经开发并完善了张性构造平衡图解剖面,用这些几何模型,通过详述正断层上盘褶皱层形状、变形机理、褶皱下盘岩层、上下盘之间断层面的倾角和相对位移,构造解释人员可以预测深部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对影响正断层形状和深度的上述参数的不确定性作了系统确认。这种灵敏分析方法认为,正断层附近的褶皱形状、变形机理、下盘层面、可接受的断层倾角不确定性对正断层几何形态预测就很不可靠。然而,离正断层远的褶皱形状  相似文献   

4.
5.
6.
7.
张性构造环境中大部分褶皱与规模不等的正断层系统有关。纵向褶皱的枢纽与相关的断层近于平行,而横向褶皱的枢纽与相关的正断层呈大角度相交。纵向褶皱包括牵引褶皱(上盘向斜和下盘背斜)、逆牵引褶皱(上盘背斜和下盘向斜),以及滚动褶皱(上盘背斜)。牵引褶皱是断层传播到断层顶部处的单斜翘曲上形成的;某些褶皱成因是摩擦拖曳和差异压实作用的结果。逆牵引褶皱的发育特征是随位移离开断层面的距离而减小。滚动褶皱是巨厚的沉  相似文献   

8.
断层几何形态和位移类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地震解释就是通过在不同地震测线上进行层位和构造的追踪对比来建立某一层位的构造图,通常是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解释软件以及自动追踪技术来对某一层位进行解释的。但上述方法都不能保证三维构造解释的连续性,因为任何构造都存在着纵向或横向上对比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直接观察断层的三维特征,就能更可靠地描述断层面。利用地震剖面上拾取的断层来模拟断层面、制作透视图,可以直接评价断层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将断层切割各层位的断点及断失的层位投影到断层面上,可以使地质家们详细地了解储层切割及其并置的情况。断失的层位还可以用于计算与位移相关的数据(如断距、横断距)并编进断面网格图和透视图,从而产生位移图。孤立断层位移类型较为单一,其断层中心处位移最大,断层区内其它派生断层的位移却各不相同,在其联结处位移发生急剧变化。较长的断层常被分割,形成雁行式组合。反向断层沿其主干断层方向位移减小,在断层相互交叉切割的地区,不同时期的断层其位移各不相同。断层位移还可以用于计算其它属性,如断层封堵性,并补充到断层面透视图中。对断层几何形态和位移的这些分析,为客观地评价地震解释结果提供了依据,这一过程主要是根据断层面位移的规律性变化来研究的,而不是根据构造机理的某些假设。  相似文献   

10.
断层和地层特征的三维地震不连续性:相干数据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1.
伸展盆地或挤压盆地内很多断层在发生升降运动的同时往往伴有走滑运动,但在传统地震解释过程中通常只考虑升降运动,而对断层的走滑运动分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鉴于断层滑距同时包含了断层两盘的相对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信息,其更能反映断层的真位移。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充分运用三维地震数据体可以构建任意方向地震剖面的优势,通过引入地震学中对断层走向和运动方式的表征方法,提出了一套三维地震解释过程中确定断层滑动参数(滑移量、滑移角)的定量化方法。首先利用作图法确定出断层产状、断盘地层产状及地层界面和断层面的交线产状,然后根据2个不同产状地层界面被同一断层的错断情况,求出断层的滑移量和滑移角,该方法适用于确定覆盖区两盘未发生明显相对转动的非同生或同生断层的真位移。与传统地震解释中通常仅考虑断层升降运动相比,该方法可以同时确定出断层两盘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性质及其运动量,克服了断层效应对认识断裂实际活动特征的制约,从而使构造解释更接近于实际构造活动状况,这对于客观揭示研究区的实际构造活动特征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解释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实现。本次研究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人机联作工作站对神泉油田中侏罗统进行了全三维地震解释,并结合开发井的层位校正,采用了相干切片、方差体、正演模型及克里金地质统计等先进的技术,精细落实了低幅度构造和小断层等,确定了神泉油田中侏罗统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黄子齐  邬庆良 《海洋石油》2002,(1):76-78,37
1 前言  Oseberg油田位于北海挪威部分 30 /6和 30 /9区块 ,即伯根 (Bergen)北西西方向大约 1 40km处 (图 1 )。储层由中侏罗统Brent群砂岩组成 ,位于Viking地堑东部边缘的三个东倾断块中。油柱最初测定为 2 1 0m ,上覆 380m厚的气帽 (图 3)。估计可采储量大致为 337× 1 0 6m3原油和 89×1 0 9m3天然气。生产始于 1 988年 ,目前已产出80 %的原油 ,而气的生产预计今年秋天开始。主要生产机制是通过气注入保持油场压力。图 1 Oseberg油田位于北海挪威部分 30 / 6和 30 / 9区块 ,该油田有两个钻井平…  相似文献   

14.
压裂设计中,传统的裂缝恒高延伸数学模型已难以适应多油层和块状油气层压裂这一新情况,迫切需要进行裂缝三维延伸几何尺寸计算数学模型的研究,用以指导现场压裂施工设计计算。本文以Palmer拟三维模型为基础,综合井筒和裂缝温度场对压裂施工设计计算的影响,对模型的数值求解进行了探讨,并编制了相应的裂缝几何尺寸设计计算程序。实例计算表明,该程序对于优化施工参数、控制缝高发展及温度场对几何尺寸影响程度的探索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阿曼王国的北部,石油主要产自白垩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阿曼石油开发公司(PDO)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Fahud和Natih(图1)等大油田,并迅速投入了大规模的开采。储油层位于Natih和Shu’aiba碳酸盐岩层内(图2)。两个油田的主要储油层是Natih地层。Natih油田1967年形成工业性油流,和Fahud油田一样最初的开采是依靠溶解气驱。由于储层压力的不断下降,对储层进行了注水,后来了增添了注气。当PDO的石油工程人员认识到压裂对于开发这些油田的重要性以后,油田就开始应用油气重力驱油(GOGD)进行开采。在顶部注气和下部位抽水的作用下,因油气重力驱动使整个油田裂缝内的石油边缘下降了70m。  相似文献   

16.
在阿曼王国的北部,石油主要产自白垩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阿曼石油开发公司(PDO)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Fahud和Natith(图1)等大油田,并迅速投入了大规模的开采。储油层位于Natih和Shu’aiba碳酸盐岩层内(图2)。两个油田的主要储油层是Natih地层。Natih油田1967年形成工业性油流,和Fahud油田一样最初的开采是依靠溶解气驱。由于储层压力的不断下降,对储层进行了注水,后来又增添了注气。当PDO的石油工程人员认识到压裂对  相似文献   

17.
地震属性的分析和解释改变了地学家观察和解释地震资料的方法。相干处理因其边界可探测能力而极大地提高了勘探学家对构造格局快速成图以及详细解释常规振幅数据集中不能识别的细节和能力。但是,未能充分利用这种技术分析地震特征所反映的地层和沉积形态。对于河流相沉积体系导致的地震成像的复杂性是多种因素的结果,这包括沉积的地质非均质性、资料中的随机噪声、地表或海底特征以及构造的非连续性。假设属性适合于成像,那么地学家就能准确地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地层特征,这就需要能清晰分析这些复杂性的方法。本文论述了阿根廷San Jorge盆地河流相沉积地层单元中的一个研究实例。我们综合了主要地层界面层序地层解释和地震属性的方法,以便在勘探和开发井的钻探过程中降低储层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便于解释维也纳盆地南部莫斯布伦(Moosbrunn)试验区的3-D地震资料,利用野外数据建立了构造地质模型。通过断层滑移方向的微观构造野外调查、活化断层的野外观测以及地震无法分辨的断层野外识别,建立了一个复杂的3-D断层模型,用于3-D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构造地质填图和动力学解释表明,维也纳盆地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虽然在主位移带内识别出了大的水平错距,但许多断层样式只显示了较小的水平错距。因此,根据地质或卫星资料难以识别它们。 由于维也纳盆地是拉张成因的,所以其拉张作用伴随着强烈的左旋运动。具有双向断层方位的拉伸走向滑移双断层的发育是维也纳盆地斜向-左旋拉伸作用的典型表现形式。这种几何形态关系与规模无关,在露头中可以是米级的,在3~D地震资料中可以是数百米级的,而在盆地中可以是数千米级。 在Badenian阶(下中新统)的露头中识别出了双向左旋走滑断层。这些断层构成了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共成因的走滑双断层。双断层面逐渐消失在主断层中,这些主断层构成了一般呈菱形的断层围限断块的边界。后来Badenian期早Pannonian期的拉张作用导致东西向到北东一南西向的张性断裂系统叠合,而且原有的压性断层经常被重新利用。莫斯布伦地区3-D地震测量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北东南西走向的中心主位移带(PDZ)。主位移带在地表表现为一个长12km、高40m的断崖,在数字高程模型(DEM)上可以看到这个断崖。 根据遥感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标绘的线性构造与野外露头的微观构造分析结果以及由3-D地震时间切片数据解释出的断层非常吻合。维也纳盆地及其邻区主要以线性构造为特征,这些线性构造以北西和北东向为主,以南北向为次。在卫星图片和数字高程资料中,北西向的线性构造特别突出。在野外,根据古水系识别出了主断层的方向,它们可与地面露头中的正断层加以对比。这些断层很可能是上新世拉伸作用的结果。局部的排水方向与这个断层系统平行,使其在地面的表现更加明显。 数字高程模型、近代地震与应力资料、第四系砾石层的厚度与分布以及微观构造结构等分析表明,维也纳盆地断层系统发生过连续的变形。对于预测储层流体的动力学性质和压力以及评价油气运移通道和断层的封闭能力,维也纳盆地第四纪至今的应力场数据很重要。因此,本次研究与勘探和开发地质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津强 《中外科技情报》2005,(28):444-447
在柴达木盆地复杂地区有强烈的近地表噪声,在这些地区震源能量难以向下传输。根据对震源组合形式的研究和试验,借助于地震波传播时间的不同,本文引证了近地表二次噪声的衰减。通过利用在曲面上放炮的聚焦原理增强了下行地震能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