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纤维素酶酶解技术对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酶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并与乙醇提取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为3h,温度为55℃,加酶量为0.01%,料液比为1∶10。   相似文献   

2.
利用纤维素酶酶解技术对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酶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并与乙醇提取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提取工艺最佳条件为:提取时间为3h.温度为55℃,加酶量为0.01%,料液比为1:10.  相似文献   

3.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在植物化学活性成分的开发、评价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测定方法众多.该文综述了目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大规模地研究、开发和应用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综述了目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法、比色法、差示分光光度法及双波长和导数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光度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几种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葡萄酒中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化学及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葡萄酒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摄取黄酮类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葡萄酒中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含量以及葡萄酒或葡萄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栽桑养蚕有500多年悠久历史,而桑叶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作食用,其生理保健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述桑叶茶中所含的氨基酸、黄酮、多羟基生物碱等有效成分的抗氧化疲劳、抗细胞凋亡、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保健功效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枸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利  张立 《饮料工业》2014,17(8):54-57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枸杞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备受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枸杞中黄铜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重点对枸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进行综述,最后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竹叶是一味传统中药,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优良的生物抗氧化剂,本文概述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国外一些学者对几种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促氧化剂,在体外实验中促进氧化作用的表现及与其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桑椹果酒及饮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艳英  任玉巧  王华 《酿酒》2005,32(6):48-50
桑椹是一种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水果。我国有着丰富的桑椹资源,近年来人们加重了对桑椹综合利用的研究与桑椹产品的开发,生产出了一系列桑椹加工品,包括桑椹酒、桑椹饮料等。本文就当前桑椹饮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芹菜、绿茶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了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综合比较了澄清型和混浊型复合饮料的感官及理化指标,如透光率、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黄酮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等,结果表明澄清型复合饮料色泽鲜亮,口感清爽,且功能性成分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光光度法鉴定桑果饮料的质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分光光度法检测发现,叠果饮料乙醇提取液的吸光度值与桑果原汁含量成正比,随pH、贮存时间和贮存条件的不同而变化,随时间的延长,常温条件下贮存的桑果懈料在峰吸收处的吸光度值逐渐降低,直至失去峰吸收,低温避光保存可有效地保存桑果饮料的吸收峰值,桑果饮料的乙醇提取液主要含花青素,分光光度法检测主要反映了桑果饮料中花青素的含量变化,通过对桑果饮料乙醇提取液的分光光度法检测可以了解桑果饮料的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14.
开发一款以茯砖茶为主要原料,以山楂、洋甘菊、陈皮等药食同源的植物材料为辅料的复合茯砖袋泡茶,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得到最佳配方。以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为基础,采用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的遗传毒性试验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配方为山楂13.16%、蒲公英根13.16%、茯砖茶26.32%、薄荷叶15.79%、小茴香7.89%、陈皮13.16%、洋甘菊10.53%,且内含成分黄酮类4.83%、多酚11.59%、氨基酸4.12%、水浸出物37.56%,稍高于正交试验中得分前5的组合。复合茯砖袋泡茶对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1.285 g/(kg·bw),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507倍,属于无毒级。此外,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的条件下,Ames试验和体外哺乳类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的结果均是阴性(p>0.05),复合茯砖茶提取物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也无致微核作用。说明本复合茶配方无遗传毒性,可放心饮用。  相似文献   

15.
富含γ-氨基丁酸的桑茶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富含r-氨基丁酸的桑茶的生理功能:降糖、降血脂、降血压、减肥、防癌的作用和机理以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油茶皂苷标准品的制备及定量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研究了2种常用的茶皂苷的定量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用自制油茶皂苷纯品为标样,绘制了油茶皂苷定量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和0.9933。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复合茶的降脂作用,为茶叶的降脂机理及复合茶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SPF级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K)、阳性对照组(YK)、空白对照组(CK)和复合茶处理组(DH)4组,每个组10只;灌胃给予复合茶30 d后,分析复合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体重、肝系数和肝组织形态以及肝脏有机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NK组小鼠的体重极显著上升,而DH组的增重、肝体比均无显著差异;共检测到52种差异显著有机酸代谢物,与CK组相比,DH组中有B-脲基异丁酸和N-乙酰天冬氨酰谷显著上调,肌酸等14种有机酸代谢物显著下调;YK组中有精氨基琥珀酸等13种显著上调,绿原酸等17种显著下调。研究表明:复合茶具有较强的降脂作用和肝脏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YK组(血脂康处理);其可能原因是复合茶调节绿原酸等有机酸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改善了高脂膳食诱导的小鼠血脂异常,从而达到减肥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韦芳媚  陈春  李超  扶雄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1):299-305
为探讨桑叶提取物(MLE)、茶多酚(TP)及其复配物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本文考察了MLE、TP及其复配物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糖尿病关键酶(猪胰腺α-淀粉酶、鼠小肠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活性抑制能力。结果表明,TP、MLE-TP复配物以及MLE的抗氧化能力依次减弱,其中MLE-TP复配物的抗氧化能力表现为拮抗作用。MLE-TP复配物对糖尿病关键酶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单独MLE和TP。复配物MLE:TP=2:1(w/w)对α-淀粉酶的联合指数CI为0.531,复配物MLE:TP=1:1(w/w)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CI分别为0.429和0.452。MLE-TP复配物可以提高糖尿病关键酶的抑制效果,起到协同降血糖的作用。MLE和TP的协同降糖功效,为开发安全和高效的天然降血糖功能食品和相关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洋参普洱茶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洋参普洱茶的抗疲劳作用,为产品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转棒停留时间、负重游泳时间及肝糖原测定实验,与标准普洱茶比较洋参普洱茶的抗疲劳作用。结果:ICR小鼠以每次1.25、2.5、5.0g/kgbw连续灌胃7d(每天1次),标准普洱茶和洋参普洱茶中、高剂量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在转轮上的停留时间;连续灌胃14d,两样品均能不同程度延长负重小鼠的游泳时间,以洋参普洱茶作用较强;连续灌胃10d,两样品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静态小鼠的肝糖存储。结论:两种茶均有一定抗疲劳作用,同等原茶剂量的洋参普洱茶抗疲劳作用略比标准普洱茶强。  相似文献   

20.
油溶性茶多酚-茶多酚脂肪酸酯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新  聂小华 《食品科学》2004,25(12):92-96
将含量约87%的普通茶多酚同丙酸酐、棕榈酸酰氯、油酸酰氯溶于乙酸乙酯中,在碱性催化剂催化下进行非水相酯化反应,得到的产品经油溶性、抗氧化性等指标比较知以茶多酚棕榈酸酯效果较佳.经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茶多酚/棕榈酸酰氯/催化剂N为1:3.0:2.5(摩尔比),茶多酚/乙酸乙酯为1:40(W/V),反应温度40℃,时间8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茶多酚棕榈酸酯产品的产率为85.24%,Rancimat的诱导时间290min,抗氧化保护系数为1.89,产品为淡黄色,200×10-6添加量时不改变油脂的澄清透明度,浊度与折光指数均与空白对照基本一致.用ESI质谱分析,初步判断产品中含有几种儿茶素的一酯、二酯和少量未反应的儿茶素及棕榈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