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盆地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盆地具有明显的多旋回特点,经历了前震旦纪(Anz)基底形成阶段、Z1-T2克拉通盆地阶段、T3x^1-6前陆盆地阶段、侏罗纪-中新世坳陷盆地阶段的构造演化。盆地发育了21个层序界面,多期构造变动导致多期不整合的形成,其界面是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及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界面特征表现为古喀斯特淋滤带、溶蚀残渣、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以及各种结壳、泥裂等暴露标志。其中桐湾运动不整合面(∈/Z)、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D/s)和印支运动不整合面(T3/T2)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意义:在不整合面上下不仅可形成图闭,而且可形成溶孔洞,改善储集条件,同时不整合面还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阶段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可分为三大裂陷-挤压旋回:①震旦纪-早、中泥盆世旋回,分为震旦纪-早、中奥陶世裂陷阶段(发育由震旦系-中奥陶统暗色碳酸盐岩和泥页岩构成的潜在烃源岩系)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挤压阶段;②晚泥盆世-三叠纪旋回,分为晚泥盆世-早二叠世裂陷阶段(发育石炭纪台地-陆棚相暗色泥页岩和泥灰岩、灰岩构成的烃源岩系)和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阶段;③侏罗纪-第四纪旋回,分为侏罗纪-白垩纪陆内裂陷阶段(发育侏罗纪煤系烃源岩系)和第三纪-第四纪挤压阶段.这三大裂陷-挤压旋回的挤压期是盆地中构造圈闭的形成时期,相应有三个油气成藏阶段,其中以侏罗纪-第四纪油气成藏阶段最为重要.认为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北部断陷的侏罗系油气远景良好,3个大型反"S"型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其中冷湖-马海-南八仙构造带侏罗系保存良好,处于生油凹陷的有效供油带,构造完整,是最有利的聚油构造带;德令哈坳陷主要勘探目的层是石炭系和侏罗系,山前构造带与欧龙布鲁克-牦牛山凸起之间的沉陷地带是油气运移指向地带,应作为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断裂组合特征及油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将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制约关系进行归纳总结.该盆地总体构造变形程度较高,主要发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其中断装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早期构造活动微弱,后...  相似文献   

4.
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广泛发育的不整合带是岩溶作用发生的有利地带,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不整合带进行了研究。不整合带在空间上可划分为水进层、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层3个结构层,不整合面之下流动孔隙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而不整合面之上的层状渗透性体主要属于孔隙型介质。其中,不整合面之下的半风化岩石层在垂向上可划分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等3个带,油气主要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运移和聚集。不整合带的发育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改善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以及地层圈闭等。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 ,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 ,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二为N2 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 ,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 ,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 ,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 4表 1参 2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阗构造演化史的脉络,对六期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及沉积格局产生较大影响的构造运动分别进行了阐述,并重点阐明了各期构造运动与该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关系,指出晚期印支运动使柴达木盆地产生了三叠纪晚期的零星断陷,随后开始了侏罗纪大规模的幼陷湖相沉积;早期燕山运动造成了该区沉积中心(即后期的生轻中心)的大规模迁移;晚期燕山运动使柴达木盆地进入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有利于烃源岩的迅速成熟生烃,早期喜山运动形成了该区主要构造的雏形,该期形成的古圈闭与生烃史配置良好,晚期喜山运动,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聚集具较大的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整合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整合类型多种多样, 针对不整合的形态及形成机制将其分成7 种类型: 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伸展不整合和生长不整合。不整合附近的岩层在纵向上呈层分布: 从下至上依次为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底砾岩。不整合在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 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能够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 形成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的负面作用为: 对盖层的破坏和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永泰  张宝民 《勘探家》2000,5(3):12-16
依据钻井、露头的生物地层研究成果、特别是以冷料1井的生物地层划分为基础,笔者标定了地震剖面,追踪出了中、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并编制了早、中侏罗世沉积相平面图。其研究结果表明,早侏罗世,该区发育扇三角洲与半深湖一深湖为主的沉积体系组合,沉积了北缘地区主要的烃源岩层;中侏罗世,该区广泛发育冲积平原沉积,仅在大煤为沟组第七段沉积期有浅湖一半深湖沉积,烃源岩厚度及分布范围变小。在地层、沉积及烃源碉的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微量元素含量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柴北缘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Sc、Ti、Cr、Ni、Zn、Cs、La、Tb、Ho、Lu 等元素在半深湖相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沉积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同常量元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Cr、Co、Cu、Ni、Cs、La 以及 La 系元素与 Ti、Fe 呈正相关,而与 K、Si、Al 呈负相关;鱼 25 井 Ni/Co 比值平均为 4.22,δCe 值平均为 3.9,均显示该地区中侏罗世为还原环境。微量元素垂向上的变化反映了鱼 25 井中侏罗世经历了 2 个完整的基准面上升-下降的旋回。经测试样品与标样的微量元素对比认为,柴北缘地区的砂岩为基性-中性物源。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分析、找寻烃源岩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北Ⅰ号圈闭形成史、油源、油气充注及输导体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N。晚期—-N2早期,尕丘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浅层(〈1000m)和马北Ⅲ号圈闭。N2中期,赛什腾凹陷中较高成熟度的中侏罗统烃源岩排烃,油气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深层(〉1000m)。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使马海凸起整体抬升,圈闭定型,油藏埋藏较浅。马北Ⅰ号圈闭成藏模式可归纳为:燕山运动期基岩古隆起上形成披覆构造,圈闭继承性发育,晚期定型;双源两期成藏。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从1955年开始石油勘探,除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南八仙中型油气田外,没有发现规模油气储量,柴北缘地区油气资源量为10x108t,但找到的油气储量很少,石油资源转化率只有3.2%.由于阿尔金走滑断层对柴北缘油气运移起到破坏作用、缺乏良好的区域盖层、对侏罗系基础研究工作不到位、勘探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今后勘探重点应以潜伏构造和凸起斜坡地层圈闭勘探为重点,并加强赛什腾山前逆掩推覆构造的研究。只要工作到位,柴北缘地区油气储量会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一个老油区,中、下侏罗统是主要烃源岩.通过区域研究,将侏罗系划为3统4组,即下侏罗统小煤沟组,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上侏罗统红水沟组和采石岭组,其中大煤沟组可细划分7段.对钻遇侏罗系的38口井逐次进行了划分和对比,总结了下侏罗统、中侏罗统的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和中侏罗统含油气系统,提出冷湖-南八仙弧形构造带、鄂博梁构造带为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含油气系统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研究柴北缘断陷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指出柴中断层发育的全过程,是控制柴北缘断陷中、新生界盆地的叠加与组合、中生界深层沉积构造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反转等形成的主要动力,进而阐明了柴北缘断陷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为并列型、在时间上为连续型的特征。在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及油气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柴北缘断陷油气藏勘探的对策和建议,对该区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柴北缘西部油气藏分布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不同构造带及凹陷区油气分布及其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特征,断裂、不整合、生储盖组合及埋深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地质因素,不整合和断层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生储盖组合制约油气分布的层位;埋深决定油气相态;断裂还导致大多数圈闭的形成并影响油气藏的保存。它们决定了柴北缘西部油气分布具有平面上南北成带、西油东气,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滑脱断层下盘和深层断裂上盘的断展背斜圈闭中的特点,并控制了不同地区和构造单元油气藏类型,形成多种各具特征的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J1—R(!)为一具有中低油气充满度(SPI<3.9)、混合型排运聚、中等阻抗特征和明显资源散失的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具有典型的底生式特征,下侏罗统残余陆相断陷沉积构成主要的烃源岩系,第三系挤压坳陷型沉积为主要运聚体系。其中,中始新统的区域性泥质盖层控制油气的垂向运聚,该盖层的下伏层系中油气以侧向运聚为主,其上仅在局部受断层贯通形成的“运移窗”出现油气集中垂向运移,具有双层运聚模型。系统从渐新世早期开始初步建立,渐新世早期为原生油气藏形成期,上新世早期为次生油气藏及干气气藏形成期,在第四纪的早期进入保存关键时期。系统顶封层的保存程度以及系统边界的有效性是决定这个系统资源散失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促使勘探向中深层和东部扩展,不仅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油田,还揭开了盆地东部...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走滑构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发育达尔布特走滑断层和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达尔布特走滑断层为正花状构造,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发育右行走滑构造,形成雁行排列的乌尔禾背斜、夏子街背斜和高角度倾斜剪切断层等。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生右行剪切为主兼有逆冲的走滑运动,形成走滑断层和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并非过去较普遍认为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引发达尔布特断层重新活动发生左行走滑,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新生代未活动。搞清走滑构造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圈闭类型,对该区油气勘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通过50多年勘探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主要存在第三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岩,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偏低,烃转化率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主要分布在柴西地区。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Ⅲ2型,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地区。盆地内具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碎屑岩储层是主要储油层,在纵向上分布于侏罗系、古新统、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油砂山组,在区域上分布广泛,以河流三角洲、滩坝以及水下扇等不同沉积成因的砂岩类储层为主。盆地石油总资源量为21.5×108t,石油的探明率为15.3%,具有较大的资源发现潜力,综合分析提出了下步勘探的重点预探区带有3个,即柴西南构造岩性区、狮子沟—油砂山深层构造带、柴北缘的潜伏构造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