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筑》2007,(4):26-26
“当代建筑名人”栏目从事建筑创作及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是建筑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撰写着中国建筑界的时代宣言;他们用严谨的执业态度,谱写着中国建筑界的未来辉煌。在这个中国建设行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愿意构筑一个平台,书写建筑的感悟与感知;我们愿意搭建一座桥梁,展现当代建筑工作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冯纪忠先生建筑文化精神的研究,特别是对冯纪忠"以人为本"的公民建筑设计思想的分析,提出了建筑如何实现与古为新问题,即建筑理论的思维空间视野要扩大,不能只是在建筑范围内打转转,要从大科学的角度观察建筑问题,所谓走出建筑学;走出建筑学界的象牙塔,建筑是全社会、全民族和全体公民的建筑,需要建筑界内外的共识与合力才能改变中国建筑的落后面貌,只靠建筑界的自治自为是不可能再创辉煌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2013,(2):3
<正>《城市建筑》旨在从城市、建筑科技及其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城市、建筑、城市与建筑问题。本刊秉持创新求索、兼容并举的办刊精神,关注当今建筑界的新理论、新作品、新资讯,倡导学术领域主流思想;立足国内外建筑理论研究与创作前沿,促进不同地域建筑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筑》2013,(6):3
<正>我们从发展的角度诊释建筑领域的最新成果我们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建筑科技的探索交流《城市建筑》旨在从城市、建筑科技及其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城市、建筑、城市与建筑问题。本刊秉持创新求索、兼容并举的办刊精神,关注当今建筑界的新理论、新作品、新资讯,倡导学术领域主流思想;立足国内外建筑理论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筑》2007,(1):37-37
“当代建筑名人”栏目从事建筑创作及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是建筑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撰写着中国建筑界的时代宣言;他们用严谨的执业态度,谱写着中国建筑界的未来辉煌。在这个中国建设行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愿意构筑一个平台,书写建筑的感悟与感知;我们愿意搭建一座桥梁,展现当代建筑工作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建筑创作》2008,(4):16-16
3月22日,《时代建筑》杂志100期庆典暨“2007建筑中国年度点评”活动在同济大学举行。建筑界学者和相关建筑媒体共计200多人到场祝贺。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7日,一场淋漓尽致的暴风雨为我们历经了一次建筑文化的洗礼,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Archina建筑中国承办的第二届UACF城市建筑文化论坛,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隆重拉开帷幕。这场汇聚了380位来自建筑界、文化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代表和媒体人士的大型活动,得到了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各大设计院、建筑高校的大力支持,是继2012年5月首届城市建筑文化论坛之后,又一场以推动和繁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为目标的年度跨界交流盛会。  相似文献   

8.
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筑文化酱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城市传媒”与“城市织补”像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能够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并有效地解决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本文在解读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同去,将城市触媒理论与城市织补理论应用于其中,图图找出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最大化的方法,并对哈尔滨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设计不仅作为一门学科,而且也作为一种观念,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重视。我们描述和设计的建筑与城市,总是生活中的建筑和城市,而不是徒具单纯物质的躯壳。现在人们经常谈论“回归”建筑、城市的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社会,就是在社会中生存和交往的人们。然而,当前建筑的创作和城市设计的实践又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映出许多人对于城市的意义所存在的严重的误解,它导致了今天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种种问题与失误。为此,本文探讨并进而澄清当前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一些观念与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研究》2005,20(4):5-5
在中法文化年期间,由法国文化部下属的“建筑-遗产之城”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2010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将于2005年5月5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届时,来自中法两国数百名政府官员、建筑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将齐聚同济大学,就当前全球关注的6大城市文化和建筑领域的重点课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建筑近十年的发展状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及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从本土文化、实验性建筑实践、设计与建造、生态与低碳话语、建筑教育等五个方面预测中国建筑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向,希冀以此作为今后建筑界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袁牧 《安徽建筑》2014,(4):20-20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建筑的趋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逐渐失去了其文化特色.文章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表征”,着重说明了城市、建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并针对我国城市的“千城一面”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其一,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其二,在结合本土特征的同时努力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朱博 《华中建筑》2008,26(2):39-42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1980年起,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作品开始传入中国。该文对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后现代建筑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突然半开,中国建筑界受到外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激烈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迅速消化与吸收外来思潮的有益成分,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理论与设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并出现了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建筑,它们基本上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如佘唆南、梁启杰、莫伯治等,他们的作品代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对《从勒杜到勒·柯布西耶:自主性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和《城市建筑》两书中基于建筑单体、城市历史、建筑学科3个方面所提出的建筑自主性理论进行提炼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形式追随功能”和“事件的建筑”两个理论作为补充说明;同时对本两书中建筑自主性的诠释做对比研究,着重分析其共性和区别;最后结合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对时间维度下当代城市的集体性建构进行探索性的解读,并对建筑自主性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此希望对由建筑自主性理论所带来的相关建筑和城市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借用电影理论的词汇“蒙太奇”,阐述一种与城市和建筑设计有关的思维状态和创作技巧,以及蒙太奇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突然半开.中国建筑界受到外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激烈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迅速消化与吸收外来思潮的有益成分,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理论与设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并出现了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建筑。它们基本上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如佘睃南、梁启杰、莫伯治等,他们的作品代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