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声发射与EMD相结合的埋地水管泄漏定位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运用水管泄漏定位方法的直接相关法受到噪声和声传播方式的影响,使其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与能量特征提取相结合的水管泄漏定位.该方法用声学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分析噪声和声传播方式对直接相关法定位的影响,采用EMD分解将采集数据分为不同的频段,再基于能量特征的方法从其中提取有用的频段作互相关分析,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来确定泄漏位置.仿真和实验表明,该方法消除了直接相关法的缺点,提高了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连续相位调制信号的同步问题,研究了一种定时-频偏联合估计算法.算法分3步实现:(1)对接收基带信号差分并平方,得到四阶非线性变换值;(2)求其二阶统计量;(3)基于该统计量联合估计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通过改变载波频偏值及参与二阶统计量计算的符号数,对定时同步及频偏估计性能进行研究.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及Rice慢衰落信道下分别进行仿真.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仿真表明,算法在载波频偏达到15%符号率条件下仍有出色同步性能,当参与估计的符号数等于64时,定时偏差和频偏均方误差分别达到10-6及10-5以下;低信噪比不影响算法定时恢复性能.Rice慢衰落信道仿真表明,算法具有一定的抗衰落能力,适当改变Rice信道模型参数能提升其性能.算法采用非数据辅助方式及前馈结构,同步捕获快速,实现简单,适合于突发通信.  相似文献   

3.
针对机械产品曳引系统的性能优化,应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 II)求解曳引性能的三目标优化问题,即最大曳引效率、最小曳引功率和最小制动力矩.根据曳引性能优化模型中设计变量分为连续值和离散值的特点,引入浮点数与二进制数混合编码策略.通过改进NSGA II的二进制交叉、变异规则,保证了设计变量的全局寻优能力和有效性,使得算法一次运行就能够求得分布均匀的Pareto最优解集.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采用混合编码策略,NSGA II算法较线性加权法和Pareto强度进化算法(SPEA)能够获得边界性和分布性更好的Pareto最优前沿.  相似文献   

4.
将数据点的k最近邻(k-NN)距离作为孤立程度指标能够有效地发现数据集中的孤立点,但是基本算法需要O(N2)次数据点间的距离计算,不适用于大数据集.为此提出了一种利用度量空间中三角不等式的快速挖掘算法--提前修剪(ADVP).ADVP利用每次k-NN查询中保存的近邻点到被查询点的距离计算出近邻点的孤立程度上界.孤立程度上界小于已发现最弱孤立点的孤立程度的数据点可被修剪而无须进行k-NN查询.基于抽样方法优化了搜索次序以提高修剪效果.同时将ADVP自然地扩展为增量式算法.在标准大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ADVP和现有算法相比明显节省了计算开销,具有更好的伸缩性;增量式ADVP能够有效地处理新增数据.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基于多信息测度融合的边缘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强度噪声图像,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信息测度概念和Dempster Shafer(DS)证据理论的边缘检测算法. 利用邻域一致性、方向性和结构性3种信息测度定量描述边缘特征; 引入检测不确定性, 根据各信息测度响应分布设计基本可信度分配函数, 并利用DS合成规则加以融合; 融合后根据组合决策规则将像素分类成边缘与非边缘. 实验通过检测结果以及Pratt品质因数的分析比较, 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区分边缘点和噪声点. 在低噪声情况下, 检测性能与传统检测方法相近; 而对于高强度噪声图像,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噪声免疫力.  相似文献   

6.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磁路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优化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电磁性能,研究了线圈的几何尺寸和磁路元件的选择对换能器磁场特性和输出位移的影响,并进行了磁路损耗和气隙磁导分析.给出了合理的线圈结构参数,提出了在超磁致伸缩材料(GMM)棒两端安装高磁导率的软磁体和减少GMM棒涡流损耗的设计方案,并忽略了气隙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仿真了不同磁路设计方案对换能器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GMM棒两端安装电工软铁能够提高工作磁场强度,减少磁通泄漏,增加换能器输出位移并降低驱动电流,改善换能器的发热情况,从而整体改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配置序列对部分可重构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在部分可重构系统配置空间中搜索最优配置序列的算法.在应用算法分割成多个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建立部分可重构系统任务执行模型,给出了任务在系统上执行代价的目标函数.根据部分可重构系统中,任务执行和配置可重叠的特性,给出了配置切换代价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动态规划的配置空间搜索算法,算法可在O(nm2)(n为任务数,m为每个任务最大可选配置数)时间内搜索出执行代价最小的配置序列.结果表明,合理选择配置序列可有效提高算法在部分可重构系统上执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制备并表征了Cat600和Cat800两种CeO2催化剂,考察它们对苯甲酸加氢还原制备苯甲醛的催化性能和寿命.发现两种催化剂的性能皆随反应时间延长而下降,Cat600的性能和稳定性较好.元素分析(EA)证实催化剂表面积炭是导致失活的主要原因.热重/差热分析(TG/DTA)结果表明存在两种类型的积炭.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得出晶胞增大和部分CeO2晶相发生破坏也会使活性下降.分别对两催化剂进行了10次性能考评和9次再生,结果表明,失活催化剂在450 ℃下清除积炭,可使活性很好地得到恢复,Cat600具有更好的可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工作在亚阈值区的MOS管代替传统电流基准中的三极管或电阻器件,实现了一款全CMOS器件的电流基准.利用PMOS管的体效应实现进一步的温度补偿;利用共源共栅和反馈结构有效地增加了基准电流源德电源抑制比;并利用当工艺发生偏差时CMOS管阈值电压、电子(空穴)迁移率和亚阈值区MOS管漏源电流之间的关系,降低了工艺涨落对基准电流的影响.本设计采用Cadence公司的Spectre软件以及CSMC公司的0.5 μm CMOS混合信号模型进行仿真设计,设计的基准电流中心值为1.62 μA.综合考虑温度、电压和工艺涨落对电流基准的影响,温度系数为1.58×10-4%/℃,电源抑制比为90.5 dB,工艺涨落仅造成基准电流±3.5%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型混合制冷剂R161+R227ea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以循环性能优越的R161为基础组分,并引入阻燃性能优越的R227ea,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将R161和R227ea进行优化配比,获得一种循环性能与安全性能均较好的混合制冷剂以替代R22.利用数据库REFPROP 7.0,通过自编软件对二元混合制冷剂R161+R227ea的热力学性能和循环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及分析,并在电量热器制冷剂性能测试台上,分别对工质R407C和R161+R227ea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研究发现,该新型制冷剂的制冷量和耗功都比R407C稍小,但是循环性能系数(COP)比较接近,而排气温度比R407C低5 ℃左右,因此该新型混合制冷剂具有替代R407C、R22的潜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TM1300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编码器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IP网络的基于TM1300芯片的嵌入式视频编码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体系.硬件设计由以下四个单元组成:以TM1300为核心的视频编码单元和协议处理单元;采用RTL8139C(L)芯片的网络接口单元;以及以单片机W77E58为核心的完成摄像头控制和透明数据传输的外围扩展单元.软件部分采用专门针对多媒体信息处理的一种组件对象模型TSSA(triMediasoftwarestreamarchitecture)软件流体系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式视频编码器实现了视频的实时编码传输,同时具有清晰流畅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效视频编码(HEVC)标准中引入的不对称分割模式导致运动估计算法中绝对差值和(SAD)运算量成倍增加.为了提高运动估计算法的执行效率,方便用户进行自主选择,设计了同时支持不对称分割模式开启和关闭2种执行模式以及执行模式间自由切换的可重构阵列结构.为了满足用户要求编码速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重构阵列处理器的资源,在阵列结构为16×16个处理元中通过加载16×8、16×4以及16×2个处理元的指令来进行阵列规模的动态重构,采用指令下发的方式将不同的指令发送到对应处理元进行相应配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可重构实现方式在硬件资源占用量接近条件下,相较于流水化实现处理时间减少了约35%,吞吐量提高了约0.4倍.该实现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能够进行执行模式与阵列规模的切换,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德州仪器达芬奇技术下的多媒体处理芯片TMS320DM365,研究了其视频处理后端的硬件架构,设计了视频处理后端与TFT-LCD的硬件连接,实现了DM365视频处理后端对视频文件的解码和显示。经测试,视频显示清晰流畅,可应用于便携式多媒体移动终端。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手持工程测试仪系统,该系统硬件部分采用了双处理器ARM和FPGA,利用ARM丰富的硬件接口资源,实现多种人机交互接口,同时利用FPGA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时序逻辑设计能力,能够对视频流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重点介绍了系统中视频采集显示模块、模拟测试视频信号发生模块和基于Linux的Qt人机交互界面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视频监控系统中采用有线网络使用不便的情况或者在无线网络环境中流媒体不能实时高效传输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平台和嵌入式Linux的无线视频监控方案.首先对Linux操作系统进行修改和裁剪,搭建起嵌入式系统工作平台,然后利用V4L提供的接口函数来实现Linux下的视频采集,对采集的视频数据采用最新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进行编码处理,将编码后的视频数据进行RTP/RTCP(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的封装并进行无线网络传输,最后在远程监控端采用DirectShow技术实现了视频解码播放.实验结果表明:在Arm-Linux平台上采用基于RTP/RTCP的H.264传输算法,获得的视频清晰流畅、失真小、延迟低,满足实时视频监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自动提取方法及半自动提取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在Blackfin-533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芯片上实现的视频对象提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图像多帧差累积的高阶统计量来提取出视频对象,设计了DSP实现系统并对算法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满足当前多种视频图像处理实时应用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以TI公司的多媒体图像处理器TMS320DM643为核心处理器,提出了一种大米外观检测视频处理嵌入式系统硬件的实现方案.基于MATLAB平台对大米样品的视频系统回读图像分别进行了Sobel算子及其改进算法的仿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可以检测出更为完整的大米边缘,实现了大米视频图像的实时检测,处理一帧图像仅需42.7 ns.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当前视频重压缩取证方法没有考虑色度域信息、取证准确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最新多用途视频编码(versatile video coding, VVC)标准色度域亮度域信息融合的监控视频重压缩取证方法(CLF-SVRF)。基于VVC标准的编码原理,从监控视频的色度域和亮度域维度分析并确定VVC视频码流中与压缩次数密切相关的基础码流特征;基础码流特征包括色度域和亮度域编码单元(coding unit, CU)的划分类型及预测模式;结合拉格朗日率失真优化技术分析随着压缩次数的增加,色度域亮度域CU划分类型和预测模式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色度域亮度域CU划分类型和预测模式可以作为检测视频压缩次数的基础码流特征;接着考虑视频监控应用对重压缩取证方法低复杂度的需求,基于色度域亮度域CU划分类型和预测模式构建低复杂度高级码流特征;将高级码流特征输入支持向量机完成监控视频的重压缩取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先进方法相比,CLF-SVRF方法的监控视频重压缩取证准确度平均提升了13.53%,同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重压缩取证耗时,重压缩取证时间平均减少了47.42%。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H.263视频压缩算法的编码器结构以及码流语法结构。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对H.263算法的基于视频监控应用的3点改进:定制量化器,分散更新Intra块,设置监控窗口,研究了DCT/IDCT 快速算法,并直接采用MMX 实现了DCT/IDCT和运动向量估计等大运算量模块。通过实验,对比了使用不同量化器的效果。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完整地 实现了整套基于H.263的软件监控系统,在实际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全数字的可视对讲系统。系统的硬件以内部带有多媒体处理单元MPEG-4编码器的ARM9处理器GM8120为核心加上外部的音视频采集模块一起构成了嵌入式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采用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和MPEG-4视频编解码技术,保证了可视对讲系统对实时性和图像清晰度的要求并为MPEG-4在可视对讲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