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从城市道路透水性设计、城市绿地改造及加强城市各区域水利联系三个方面展开对城市雨水应对措施改进的论述。着重叙述以加大城市雨水渗透能力、雨水净化能力、雨水储集能力以及雨水再利用能力为目的,城市道路透水性设计及对城市绿地改造,以期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向,推动城市向着"海绵城市"化发展,缓解城市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生活不适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建设在旧城区改造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雨水的合理收集、利用与适时补充地下水,达到缓解水资源紧张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旧城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重大现实而长远的意义。济南市舜园小区的海绵城市设计思路是以"渗""滞"为主、"蓄""用"结合,设施分散、就地消纳雨水。建设模式彰显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设计人员从汇水分区入手,完善排水系统,结合LID设施提升场地设计到优化路面及改造微地形,秉持了低影响、低成本、因地制宜及特色创新的设计原则,在改善济南市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同时,打造出海绵城市建设的亮点,彰显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的设计改造思路是以"渗""滞"为主,"蓄""用"相结合,就地消纳雨水,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体现了绿色环保的雨水排放模式。论文介绍了海绵城市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其设计思路,并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具体应用,从而完善自然排水系统,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劲松  彭湃  赵芳 《山西建筑》2012,38(11):123-125
对比分析了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系统、水敏感性城市设计4种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以及我国《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在雨水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管理与技术,进而提出了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体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绿色自然元素被灰色钢筋混凝土所取代,由此对城市水环境带来巨大挑战,诸如城市径流雨水资源流失、洪涝灾害、雨水污染等问题的频发,使得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对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建议,以期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雨水、水循环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内涵、组成及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的水文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雨水径流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指出绿色基础设施是控制城市径流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内涵,总结了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和功能,通过分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及其他一些相关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美国和国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一些工程实践,阐明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绿色施工中,以地电广场B座工程项目为依托,总结出雨水生态回收再利用技术。该技术区别传统的雨水回收方式,在引入海绵城市技术后,做到将雨水最大限度回馈自然。多余雨水再经过植被草沟、雨水生态花坛、绿色屋顶、人工生态浮岛等设施生物净化、收集,再通过现场喷淋设施实现回收雨水再利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大量硬质铺地及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不完善造成城市在遭遇暴雨袭击时无法短时迅速的将汇聚的雨水排出,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同时国内相关法制不健全,城市建筑、规划、景观、市政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不到位,使我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发展缓慢。以平原城市某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小区景观等角度出发,设计集合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可渗水混凝土路面等基础设施与地下调蓄池的雨水调蓄系统,能有效减少城市内涝。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而对于绿色建筑场地的雨水控制则更是重中之重,它满足了海绵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实现了雨水良性管理的"水弹性原则",本文就从海绵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入题,详细论述了绿色建筑的场地雨水设计相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就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通过改善城市雨水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存储、自然净化以及自然渗透.在"城市双修"理念指导下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论文结合实例对"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采用改造地形、设置海绵设施、改善竖向设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选取已建住区这一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厦门为例,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适宜技术,从雨水住区现状及其设计层面上分析了小区内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的设计层面的雨水利用问题,将有助于居住区实现有效的雨水管理,发挥居住区在城市中的绿色海绵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区域面积急剧增加,导致了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加剧、内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在城市道路传统排水系统越来越难以应对这些突出问题的情况下,近几年发达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道路"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对城市绿色道路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剖析,介绍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概况,总结了城市绿色道路雨水技术措施种类,并结合我国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现状提出了绿色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方法,为城市绿色道路及其新型雨水系统理念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时代特点的变化,人们对除居住舒适外的其他外部环境需求也一直在不断演变。住宅环境作为一座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一座城市生态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给中国住房环境带来一场巨大挑战,应对自然雨水变化和重视自然雨水系统的科学设计是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要素,在这个城市生态里,雨水系统已经基本失去属于它生命最初的自然状态,即自我净化和自然循环。海绵城市建筑多被用于新型居住区建设的绿化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大型住宅小区建筑物内专门设置一个以建筑海绵系统为理念的大型雨水吸收处理利用装置,吸收、渗透、过滤、储存利用和再生回收城镇雨水,解决水资源的重复污染和能源浪费,降低整个城市建设的洪水负担,以最大限度营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城市排水设计水平,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分析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及其对土壤透水特性、地形坡度、地下水位、地表水体等的具体要求。同时,从绿地分布、街区道路、城市建筑等方面探讨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计策略,并以某城市道路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SWMM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地面径流,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并伴随着暴雨天气频繁出现,我国很多城市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内涝侵袭,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和安全问题。基于绿色、生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低影响开发(LID)理念下的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缓解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带来内涝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以安徽省宣城市城东片区雨水排水系统规划为例,介绍了采用LID理念构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城市住区水景运行和维护成本过高,很多水景在入住后闲置浪费甚至成了污染源等一系列问题,以重庆中冶·北麓原住区水景设计为例,详述了水景设计中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进行雨水花园和生态水池布局、雨水收集、池底构造、植物配置等具体设计策略,试图为提倡绿色、生态的当代住区景观设计探寻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我国水资源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来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海绵城市设计中雨水的利用规划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过度的城市开发使得土地硬化面积迅速扩大,大部分雨水都被硬质地面所阻隔,使得雨水无法自然渗透,最终导致地下水无法及时的得到补给,给城市的用水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分析,并且就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规划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居业》2015,(19)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  相似文献   

20.
生态雨水管理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已经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为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费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的背景、策略和实施进行阐述,指出费城以生态网络作为多样化的雨水基础设施载体,将雨水基础设施与城市需求和功能相融合,使用"绿色英亩"作为量化的建设标准,基于建筑用地总面积及不透水区域的面积收取雨洪管理服务费。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