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期话题聚焦规划视阈中的社区健康发展及其宜居性建设。主题包括:其一,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如利用厚数据与大数据激活老旧社区公共生活、北京老城背街小巷治理、深圳湖贝城中村改造、鼓浪屿旗山社区空间规划);其二,规划走出校园,高校师生参与社区营造之实践(如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模式变迁以及台湾大学"食养农创"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笔者所著的《社区营造工作指南》内容的总结归纳,通过对日本"社区营造"历史的梳理,论述日本社区营造工作的整体情况,并介绍了当下日本社区营造的形式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是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来,上海、济南等城市陆续推出适用于本城的15分钟社区生活区建设导则。宁波作为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也积极推广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本文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阐述宁波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纲要,内容涉及社区居住、出行、服务、公共空间等规划要求,为其他城市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提供建设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赵民 《规划师》2013,(9):5-10
在"五个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社区营造"是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论述社区及社区营造的概念,探讨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趋势,并从规划的"工具理性"至"交往理性"演进解读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WHO设立"健康城市工程"项目及"十三五"规划提出"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对健康社区营造策略进行探究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苹果园街道社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提升社区健康环境、完善社区健康服务、加强社区健康宣传以及提升公众参与度等措施,促进健康社区营造。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社区营造"又被称为"町作り"或"街作り"("まちづくり"/"Machizukuri"),此概念于1970年代后兴起,与当地居民渴望拥有地方居住自决权、保护生活方式、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社区魅力密切相关。日本的社区营造以实现"魅力再生产"为目标,旨在提升社区的空间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和自下而上式的规划路径。本文详细分析并阐释了日本东京谷中地区魅力再生产的内涵、实施过程及其运作机制,借鉴日本的经验,为我国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实践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地"关系角度进行社区营造探讨,把握社区营造的实质内涵,为解决旅游冲突、留住乡愁、实现旅游扶贫、创建新型旅游社区提供思路。并在对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态度—行为"理论应用于地方依恋与社区营造研究的思维视角,认为:地方依恋态度对社区旅游产业营造来说是双刃剑,利弊取决于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地方依恋促进社区文化与社区景观环境营造行为发展,是社区营造的情感基础;同时社区营造行为也能加深居民地方依恋的人地情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9.
社区营造是城市存量更新时期尤其重要和复杂的环节,该文从社会背景、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等方面,基于国内制度和社会条件,就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建立参与主体组织,以及形成社区营造机制和制定政策方面进行了构想;同时,尝试对社区营造过程中规划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明确其责任和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多年新农村规划实践的总结和省思,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及行动方法,以厦门市海沧区美丽乡村(社区)规划实践为例,积极探索新农村社区规划方法的创新,提出了"驻地工作深入沟通、挖掘村庄特色价值留住记忆、转换规划角色促进多方协商、引导公众参与实现共同缔造,开展规划师帮扶行动对规划进行动态维护"等村庄规划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老旧社区营造中的文化传承入手,对老旧社区中居民生活的原真性价值进行发掘,提出通过文化旅游与社区生活的互动,有效地对老旧社区文化进行传承。通过相关研究文献与实践案例分析,结合武汉市都府堤社区规划实践,在社区居民参与规划的基础上,提出"街道融合"为核心的环境治理策略与"共享共治共建"的社区治理策略,在社区生活与文化旅游的互动过程中对老旧社区文化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2)
新农村社区营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体现了规划主体由物质空间向人文与社会层面的转变。文章以台湾台南市土沟社区营造为例,借鉴其培养生活美学、打造生态美感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实践,提出艺术介入可以作为新农村社区营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居民为主体的多方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并构建了以艺术介入为策略、以多元伙伴为核心和以永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农村社区营造框架,同时提出农村规划在模式、方法及主体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大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农村社区营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力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共识。由于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在社区层面的长期缺位,社区空间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识别与系统利用,随着快速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呈现"表象营造"状态而有逐渐丧失社区整体价值与内在深层结构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传承之势。文章在作者2010年提出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概念基础上,结合十年社区实践,进一步建构"城市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基本概念,同时建立"社区空间文化要素一社区空间文化场景单元—社区空间文化结构"的解析框架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为例探讨社区空间文化结构思想在社区更新规划中的运用,以期丰富和深化中国城市社区更新规划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成区土地空间资源紧缺,存量为主的社区营造,需要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多年前的规划标准与市域范围的专项规划跟社区现状实际情况已产生较大偏差,需要以新的规划思路再思考。本文通过现状分析、规划解读,针对存量空间为主的中心城区,探析社区营造的新方法,提出建议措施,促进社区人本化营建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焦林申 《城市规划》2023,(1):15-24+114
中国社区的规划理念经历了从营造物质空间向满足居民需求转变的过程。面对新时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受智能技术的影响,社区居民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传统的社区规划难以达成满足居民生活及保障公共服务高质量的目标。本文从数字生活方式与社区类型、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圈、智慧赋能的社区营造与治理4方面总结了社区规划的新内涵,构建了包含居民、社区空间、社区治理与智能技术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感知与计算、分类与划定、分析与设计、治理与保障4方面对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技术框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未来的社区规划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林凯唐缘"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布局、总体设计思想等几个方面的介绍,在分析用地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确立与整个城市整体环境的和谐关系,营造社区自身的自然景观、休闲景观、健康的人居环境,呈现地域特色,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邴燕萍 《时代建筑》2022,(2):160-163
社区文化空间设计对社区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把握社区文化空间的复合性、地方性、具有人文关怀和居民主体地位等特征是探索其营造方法的基础。文章梳理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等三版技术导则对社区文化空间的规划导向,指出其中内容多样化、空间复合利用、覆盖城乡、差异引导和关注品质等重要变化。同时,文章结合对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文化空间的现状评估及近期项目实践分析,形成面向高品质的浦东新区社区文化空间优化完善的相关思考:一是目标转变,创建随处可及的文化体验;二是设计赋能,主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三是差异引导,因地制宜塑造社区独特魅力;四是机制完善,统筹项目建设和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8.
林航 《中外建筑》2014,(12):89-92
基于福建省开展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的契机,本文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入手,通过总结与分析福州示范社区——军门社区在公共空间塑造、公共景观改造、公共事务管理、公众互动参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寻求宜居建设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寻通过营造外在环境促进内在社区感唤回与提高的途径,以期为其它社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台湾自1968年第一次提出"社区发展"的政策,至今已有半世纪。本文以青年与社区的关系为前提,铺陈分析80年代市民参与中,规划设计专业者、市民-社区居民以及大学这三个角色共同型塑台湾社区的过程。文章中后段介绍台湾自2010年开始逐渐形成大学进入社区的联盟网络,聚焦于2015年之后台湾社会在治理层面,如何在高教大学校园层次以"大学社会责任"之价值观,政策性鼓励跨领域师生跨出校园进入社区场域,以社区营造的场域化教学,寻找社区真实议题,创新创业的新方向。以台湾大学的"食养农创"计划为例,说明大学跨领域师生如何结合社区共创生态生活与生计动态平衡的实验。中国大陆规划专业者开始关注台湾社区营造的当下,台湾本身已经从社区营造转型进入强调大学社会责任的社会创新。特别侧重于由大学师生针对自己关心的社区议题,在寻找解决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自身问题相关的社群网络。20世纪80年代滥觞的社区营造在台湾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键性地创造了当时市民社会草根力量的社会参与机制。面对21世纪当前台湾城乡发展失衡现况,大学校园知识青年师生,立基于社区营造寻找可持续文化与循环经济的地方创生机制,担负起创新社会翻转城乡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朱一荣  王雪 《规划师》2015,(1):136-140
青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两区共建、三个集中、四个融合"。其中,"两区共建",即将集聚型农村居住社区和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园区共同规划建设,在解决好农民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其就业问题。在平度市蓼兰镇许家社区规划中,利用"两区共建"的规划理念,试图探索一种符合农村发展和整合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模式,为农民营造一种安全、舒适与便捷的生产与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