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研究徐家围子地区深层天然气源岩发育、地球化学、生气特征和盖层发育、封闭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区气源岩与盖层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匹配关系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徐家围子地区登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之间和徐家围子泉一、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之间时间匹配关系均较好,但前者略好于后者,这是造成该区登二段盖层之下天然气分布多于泉一、二段盖层之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徐家围子地区登二段和泉一、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在空间配置关系上以徐家围子地区中心处登二段源岩和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质量为最好,这可能是能在升平、汪家屯和昌德构造多个层位上获得工业气流的重要原因。登二段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泥岩质量空间匹配关系好于泉一、二段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质量空间匹配关系,这是造成登二段之下天然气聚集多于泉一、二段盖层之下的又一重要原因。认为从盖源时空匹配关系上可以判断徐家围子断陷中心处应是徐家围子地区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付广  张超群 《岩性油气藏》2013,25(1):51-55,68
在气源断裂与盖层发育、断裂活动期及封气能力形成期分析的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气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好,与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差;气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及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时间匹配关系较好。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对营城组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聚集层位和聚集部位受气源断裂与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的影响;天然气聚集程度受气源断裂与盖层时间匹配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盖层、源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划分为沙河子组、营城组-登二段和登二段-泉一、泉二段及沙河子组、营城组-泉一、泉二段3个含气系统。由气源岩排气史和盖层封闭性形成史研究得知,沙河子组、营城组-登二段含气系统开始形成于登三段沉积末期,而登二段-泉一、泉二段和沙河子组、营城组-泉一、泉二段2个含气系统均开始形成于泉一、泉二段沉积末期。由断层活动史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深层3个含气系统在泉头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下第三系沉积末期均发生上扩和下廷,使其天然气运聚成藏的空间范围增大,造成天然气运聚出现“多源一层”和“一源多层”的分布模式,不同地质时期出现不同的天然气成藏范围和类型。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和中下部组合处于盆地的不同发育阶段,天然气封盖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登二段、泉一、二段泥岩盖层不仅厚度和空间分布较青山口组、嫩一、二段小,而且与源岩的配置关系也较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差。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泥岩盖层除了毛细管封闭能力外,还具有压封闭和抑制封闭天然气能力,而泉一、二段仅具毛细管封闭能力,登二段除了具毛细管封闭能力外,还具有替代封闭能力,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泥岩盖层与青山口组源岩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也优于登二段、泉一、二段泥岩盖层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源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以上这些是造成该区中下部天然气富集程度和分布明显好于深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中天然气分布规律,在分析油源断裂分布及其输导天然气时期和盖层分布及其封闭能力形成时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盖层断接厚度与其封气所需最小断接厚度的相对大小和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与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时期的相对早晚,对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断盖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天然气分布研究断盖时空匹配关系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顶火山岩非封闭型断盖空间匹配关系区主要分布在断陷南部、中部、西部和东部相对较大油源断裂处,其余油源断裂处和油源断裂不发育区皆为封闭型断盖空间匹配关系区;登二段泥岩非封闭型断盖空间匹配关系区主要分布在断陷南部、中部和中北部相对较大油源断裂处,其余油源断裂处和油源断裂不发育区也为封闭型断盖空间匹配关系区。青山口组—姚家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断盖时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好,而火石岭组—营城组沉积时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匹配关系相对较差。断盖时空匹配关系对营城组火山岩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封闭型断盖空间匹配关系区是营城组火山岩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区;断盖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营城组天然气成藏时期。研究成果对指导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性演化阶段划分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及形成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性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泉一段、泉二段、登二段和青山口组3套泥岩盖层为例,通过划分其对不同相态天然气封闭性演化阶段,研究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的封闭特征;通过其封闭性形成时期与沙河子组-营城组气源岩大量排气期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了它们在该区天然气聚集与保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含气系统与成藏机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通过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划分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登二段、登二段-泉一段和泉二段、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泉一段、泉二段3个含气系统,指出这3个含气系统形成于不同时期,其形成时期和演化对天然气运聚成藏和成藏模式有控制作用,认为该区深层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气源、盖层、断层和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深层气藏盖层空间发育特征及微观封闭能力的基础上,对其封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较好盖层的平面分布控制着天然气藏的分布;登二段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期与侏罗系气源岩的大量排烃期的匹配关系好于泉一、二段;深层气茂盖层对天然气成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天然气在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之下,具有"一源多层"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气源区内或其附近,具体部位受古中央隆起和徐西、宋西断裂带的控制.通过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分布主要受沙河子组源岩分布、宋西和徐西两条断裂带活动及其分布、古中央隆起和登二段优质盖层的共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认为宋西和徐西断裂带可继续拓展勘探领域,榆西断展带、宋站低凸起、丰乐低凸起和安达次坳应为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汪深1井在营城组获得高产气流,利用天然气碳同位素和气组成判别出天然气甲、乙烷为煤型气,丙烷为油型裂解气,煤型气所占的比例为96%,油型气所占的比例为4%。通过汪深1井天然气直接和间接对比认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与宋站、徐家围子地区沙河子组源岩吸附气的碳同位素接近,综合研究认为天然气中甲烷气主要来自汪家屯地区及宋站地区沙河子组煤系地层,是主力源岩。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煤系地层为次要源岩。天然气中丙烷可能来源于宋站、安达断陷登娄库组泥岩。依据源岩排气强度估算出天然气大约90%来自该井区和宋站、徐家围子地区。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天然气生成和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含气构造为继承性隆起,有利于天然气的高效聚集,震旦系灯影组主要聚集191 Ma以来所生天然气,早期所生天然气未运聚成藏或散失,成藏参与率约为79%;②资阳构造圈闭受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逐渐演化成威远构造的斜坡,构造运动调整过程中剩余未裂解原油运移至新的构造高部位——威远构造继续裂解,资阳和威远气田分别聚集构造调整前后(106~104 Ma)所生天然气;③威远气田构造圈闭由于形成较晚,捕捉到的原油裂解气有限,成藏参与率约为51%,低于高石梯-磨溪地区;④资阳-威远地区构造反转过程中资阳古隆起中天然气会大量散失,尽管高石梯-磨溪地区天然气生成结束的时间早于资阳-威远地区90 Ma,不利于保存,但其气藏充满度却高于资阳-威远地区。  相似文献   

12.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成藏期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 分别对应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期、志留系注气为主期、二叠系注气为主期和油气再分配期。同时,根据储层沥青在镜下的光学特征和在各类孔隙中的分布形态的观察,可定性确定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存在多期注入和叠加的历史,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曾经存在一个来自志留系烃源的印支期古油气藏。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有高压带、断层区、沉积相、古隆起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勘探部署方案是: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在该区部署了多口探井,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4.
车拐地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按照断块油气藏的思路, 车拐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分析, 该区侏罗系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区油气勘探, 深刻剖析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认为: 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闭, 近东西向的断裂与南北向的沉积体系和东南倾的鼻状构造相配置, 有利于形成断层- 地层、断层- 岩性圈闭; 低位域的八道湾组和高位域的三工河组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 坡折带之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 疏导体系是控制古生新储型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志留系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地理位置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和轮台县境内,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斜坡.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影响,阿克库勒凸起主体部位及南部斜坡的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上石炭统、二叠系、侏罗系中上统,另外中-上奥陶统也遭受不同程度剥蚀,以至局部地带缺失.塔河油田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目前主要在其西南部钻遇该套地层,且主要保存柯坪塔格组(S1k)和塔塔埃尔塔格组(S1t).区域烃源岩、储盖及圈闭条件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及其邻区志留系圈闭多属于与地层削截或与超覆尖灭有关的地层-岩性、地层-构造复合型圈闭,少数为构造圈闭与岩性圈闭.综合研究认为志留系具备成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川东石炭系储集体系统中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的概念模式,并用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描述了该区中等隆起幅度构造,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和各主要高陡背斜带上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的剖面特征。进而定量地评价出川东石炭系气藏的保存条件与地表侵蚀作用的密切相关,而与构造断层无关。据剖面形态将该区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分为钟罩型,丘状平稳型和偏漏斗型三种,它们分别代表着各自气藏弹性能量的保存和散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川东石炭系储集体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川东石炭系储集体系统中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的概念模式,并用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描述了该区中等隆起幅度构造、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气藏和各主要高陡背斜带上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的剖面特征。进而定量地评价出川东石炭系气藏的保存条件与地表侵蚀作用密切相关,而与构造断层无关。据剖面形态将该区地层压力弹性能量场势分为钟罩型、丘状平稳型和偏漏斗型三种,它们分别代表着各自气藏弹性能量的保存和散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冉宏 《天然气工业》1994,14(5):34-37
本文在总结川东地区现已勘探开发的石炭系气藏天然气不同充满度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天然气充满度的主要因素。提出多烃源是形成高充满度气藏的物质基础,志留系是为石炭系气藏提供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开江古隆起-坡带的历史继承发展,控制了烃类的富集和保存,是形成高充气藏的又一重要原因,断层及各种圈闭等保存条件是形成天然气充满度高低的直接原因,进而指出在开江古隆起-斜坡带有关的高陡构造带的两翼或两端的潜伏构造及  相似文献   

19.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Lurestan region in the Zagros fold-and-thrust belt has been studied using newly generated isopach maps for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between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Miocene. The study was based on existing geological maps, gravity data, measured stratigraphic surface sections, original field work and well data.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which have influenced facies and thickness vari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tur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enomanian carbonates assigned to the Sarvak Formation, the main reservoir unit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mposed of both pelagic and neritic facies. These facies occur along the roughly north-south trending "Anaran lineament",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 palaeohigh, which influenced patterns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Cretaceous-Tertiary. The palaeohigh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reactivation of a basement lineamen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this lineament on patterns of sedimentation during Oligocene — early Miocene time is indicated by a range of evidence including the presence of clinoform geometries.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thicknesses in the Zagros foreland basin between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early Miocene indicates progressive SWward migration of the depocentre. Late Cretaceous ophiolite obduction and plate margin convergence exerted a major influence o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and controlled depocentre migration and foreland basi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地区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梨树地区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基底之上于晚侏罗-中白垩世形成的多层叠置的断-坳型盆地。十屋断陷中生界总厚近10000m。五家子组为主要烃源岩,泉头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层,长期在杨大城子古隆起控制下形成的各类圈闭为重要的油气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